表一:业务信息播发机制
SI |
广播电视业务频点 |
NVOD业务频点 |
数据广播业务频点 |
NIT |
含广播、电视、NVOD、数据广播所有业务的频率信息 |
NVOD所有频点的频率信息 |
NIT表所有数据广播频点的频率信息 |
SDT |
含本流和其它流所有广播电视业务的SDT |
包含NVOD所有频点的SDT |
含所有数据广播频点的SDT
或只含本频点的SDT |
EIT |
含本流和其它流所有广播电视业务的EIT p/f
仅含本流EIT schedule |
含NVOD所有频点的EIT p/f 和 EIT schedule |
采用以上折衷方式,既实现了对所有业务信息(SI)的统一规划和引导,又将广播电视的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有效分离。当NVOD和数据广播业务信息(SI)更新或出现播发故障时,都不会影响到广播电视业务信息(SI)的正常播发,不会对广播电视业务的正常运行产生任何影响,反之亦然,这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安全播出得到了有效保障。
4.2业务信息的带宽分配
随着数字前端的业务和节目的不断增加,业务信息(SI)对带宽的需求也会同步增加,在带宽分配上,需同时兼顾节目和业务信息(SI)对带宽的要求,不能单纯追求每频点节目传送的数量,要为未来数年业务信息(SI)的增加预留足够的带宽。
根据DVB标准,在符号率为6.875Mbaud时,每个频点的最大带宽=6.875*6=41.25Mbps;除去纠错保护字节实际有效带宽约为38Mbps。根据经验,视频节目在4.5Mbps以上时,节目质量才比较有保障,按5Mbps规划,每个频点传六套节目,共需30Mbps。广州节目规划目标为200套,一周的节目表和节目简介对带宽需求较大,SI分配1-2Mbps带宽;广州目前用户已经有一百万,需按两百万考虑,ECM和EMM分配1-2Mbps带宽;同密情况下分配2-4Mbps带宽。这样规划,既保证了视频节目的基本质量,又保证了机顶盒能快速接收到业务信息(SI),每个频点的带宽还留有2-4Mbps左右的带宽余量,当节目码率增加或CAEMM带宽增加时,只需对系统进行简单调整,有效地保证了安全播出。
5.系统的时间同步
在广播电视发展史上,中央台的报时信号曾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数字电视时代,这一影响依然存在。如果各电视台之间的时间如果不同步,就无法充分发挥电子节目指南(EPG)的作用。如果电视节目码流和NVOD码流的时间不一致,节目预约功能就不能实现,机顶盒就会出现异常状态。数字前端各子系统内部的时间不同步,不仅会增加日常故障分析的难度,严重的还会影响到节目的安全播出。
广州数字前端有SDH网、业务信息(SI)系统、CA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复用加扰系统、NVOD系统、VOD系统、数据广播系统等,总共有约16个子系统需要定时同步信号。鉴于IP网络安全的特殊性和复杂行,每个子系统均设置一个单独的NTP时间源,各子系统之间不发生物理上的连接,以确保网络安全。
传统的定时方法如图二所示:

图二:传统定时方法
图2中的时码分配器可提供多路RS232接口方式的定时信号,在校时服务器上安装专用的定时软件获得标准时间,子系统内的服务器采用NTP网络校时方式与校时服务器同步。由于数字前端不少系统属专业系统,如CA、网管等,不能安装未经兼容性测试的软件,需使用专用的时间同步服务器。因此,这一方案实际上仍属计算机方式的软件定时方案,设备数量多,维护不便,耗电量大,可靠性低。
经过分析,可以知道对定时要求最高的几个子系统依次为SDH网、业务信息(SI)系统、CA系统、NVOD系统,其中定时要求最高的是SDH,因此决定以SDH网定时供给系统(BITS)为核心的时间同步方案:
(1)系统同时配备GPS和铷钟,时间精度可达纳秒级;
(2)可向SDH网输出2M标准的BITS信号,作为广州城域SDH网的同步
信号;
(3)配备20路独立的时间同步输出,物理接口为RJ45,可同时向20个子系统提供时间同步信号。
上述方案,标准统一规范,已在电信网广泛使用多年。为纯硬件方式,设备可靠性高,维护简单,设备的总造价也低于传统定时方式。如果扩展为全电视台的时间同步系统,性价比则更为突出。
6.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监测
6.1监测的层次
一个完善的数字前端,除了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必要的监测手段也是不可少。
系统的监测分为两个层次:
(1)码流分析:侧重点是码流深度分析,需完成MPEG2和DVB标准各个层次的分析,甚至要求精确到BIT位,以便在必要时候按照标准和规范对码流进行逐位分析以定位和解决问题,保障前端系统的标准性和开放性。
(2)传输流监测:重点是系统的安全播出,要求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定位故障点,缩短系统和设备的修复时间。
6.2监测的难点
对于多数前端系统而言,码流分析这一层次较易达到,而传输流监测则存在较多的困难:
(1)监测点非常多:卫星机、编码器、复用器、加扰器、适配器、调制器从理论上都需要监测,对于广州有线的前端系统总共有约300个监测点;
(2)信号格式多样化:可分为ASI透明信号、ASI加密信号;还可分为ASI、QPSK、QAM信号;
采用上述方案,结合屏幕墙监视,整个数字前端的管理和监测手段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有利于安全播出工作的顺利进行。
6.3监测的分类
如果按上述情况配置,前端系统在传输流监测上的投入将不少于2000万,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对监测点进行了细分归类:
(1)复用器是整个前端系统中最复杂和最关键的,对复用器输出的透明ASI信号均需实时监测,可监测到视音频信号丢失,识别卫星机和编码器设备引起的节目源故障;有完整的业务信息(除CAT外),可判别业务信息(SI)是否正常;结合复用器网管,可及时发现和定位故障范围。
(2)信号加密后,传输流监测仅能分析业务信息,监测加扰器输出意义不大;
(3)QAM信号也是加密信号,无法监测视频,但可证明数字电视信号进行了有效传输。QAM信号监测,虽然价格是ASI码流监测两倍以上,但无须增加外加设备就可自动轮询,每个频点需30秒左右时间。综合考虑安全播出和成本,可对中央、省、市一套的QAM信号实时监测,其他QAM信号采用轮询方式。
7.信号备份与业务信息(SI)规划
在模拟前端系统中,只要同样是复合视频信号,就可以实现信号的备份和垫播。在数字电视系统中,主、备信号的参数必须完全一致,信号的备份和垫播才能顺利进行。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