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IPv4地址实际消耗速度的加快,令地址耗尽的时刻日益逼近。以我国为例,2007年我国IPv4预测消耗数量约为1.05亿,实际消耗量为1.35亿,超出预测数量约3000万。
欧美国家纷纷实施向下一代IPv6地址过渡的战略,如果我国不能加速发力,将再次面临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中被“边缘化”的严酷现实。
近日,出席2008年全球IPv6高峰会议的中科院网络中心研究员毛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IPv6技术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我们必须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
同时,中科院信息办专家也建议开展国家行动计划应对IPv4耗尽问题,统筹部署IPv4向IPv6过渡问题。
亟待向IPv6过渡
按照目前IPv4地址资源消耗速度,离全球IPv4地址耗尽约有三至四年时间。与会的各国专家认为,推进向IPv6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已经十分紧迫。
一旦IPv4地址资源耗尽,后果十分严重。对于中国普通网民而言,如果运营商没有IP地址可供分配就无法发展新的用户,将影响网民正常的上网浏览,网络应用规模也会大受限制。APNIC主席Akinori Maemura表示,地址买卖和NAT地址转换技术都不能解决地址耗尽问题,过渡问题仍需要解决。
毛伟表示,我国一些运营商针对IPv4耗尽采用的动态IP技术限制了互联网新的应用,因为使用动态IP,用户与网络应用的通信是不充分的,不能实现端对端的全功能联接和应用。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个人通过单位分机可以拨打外网电话,与他人取得联系,但他人却不能回拨电话找到这个人,这种缺陷导致互联网服务商不能提供一些端对端服务,例如利用IPv6控制照明之类的节能减排新应用无从实施。
而IPv6由于地址丰富,可以实现全功能的联接和应用。微软公司Windows网络部总监Sandeep Singhal表示:“不要等待,尽快过渡。”
面临数重挑战
过渡是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协调非常重要,否则可能导致青黄不接。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 Ladid对此表示赞同,他谈到了德国的例子。几年前,由于德国不同网络之间的专有IP地址问题,使得德国联邦政府之间的一些邮件必须先到德国以外的国家进行转发,绕了一圈才能正常到达。而联邦政府通过统一部署IPv6网络,目前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