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利好的同时,通信行业的重构、广电数字电视行业的推进以及互联网内容的电视化趋势,又将对IPTV产业的发展形成压力和多元化竞争。2008奥运对IPTV来说,也将是一个契机。IPTV与宽带融合的特性,以及相对于传统媒体互动性和时移能力的巨大优势,都与奥运节目转播需求相契合。庞大的宽带用户数是IPTV发展强有力的支撑,IPTV有望借助自身的优势成为奥运转播中的新亮点,拓展用户群。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IPTV产业何去何从,受到政策、市场、内容以及整个产业链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将简要分析一下相关的影响因素。
3.2 影响因素
(1)政策因素
在中国,IPTV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导向性行业,内容(广电)和通道(电信)双权分立,而掌握内容监管政策的广电部门影响作用格外强大。
2007年前,政策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电信与广电业务交叉进入的政策尚不明朗,中国的电信网和广电网是分立的。早在1999年,为了加强管理,国家发布了75号文件,禁止两大行业相互渗透,不允许电信部门经营广播电视业务,同时电信管理部门也没有给广电网络经营电信业务的许可。
随着产业的不断前行和中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三网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影响下,产业政策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2003年2月1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实施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国家广电总局第15号令),首次明确了对视听节目的网络业务实行许可管理,即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视听节目必须持有《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为电信和广电业务的相互渗透打开了缺口。而2004年10月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即第39号令)更是为电信拿到IPTV牌照带来希望。
而56号令和1号文的出现改变了以往规定两部门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改变了广电总局一家把持的现状,这对将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商的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一大进步,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也为电信IPTV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进行多种尝试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这一系列利好政策,使得原本渐趋低迷的IPTV市场再度焕发生机。
(2)市场因素
IPTV的发展将改变电信原有以产品为盈利模式的设备商的角色,使之朝着“客户”来定义业务,通过提升客户规模,满足客户群体的需求,来获得最大收益的综合信息服务商角色转型。
虽然和数字电视相比,IPTV目前的用户数量不多,但从业务角度来说,IPTV和数字电视相比有差异化优势,如互动、回看、点播以及业务的丰富性。这都使得用户在使用IPTV后有较高的满意度,体现出IPTV业务本身的生命力。所以在IPTV发展过程中,用户需要一定的认知过程。把IPTV推进家庭,用户使用过后,便可能形成很高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因此,如何让IPTV入户,扩大用户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1亿多网络用户,为IPTV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与此同时,IPTV也还存在着诸如系统不稳定、时延过大、音视频质量不高、操作方式过难、信息内容不够丰富、回看时间不够长等现实问题。这也将影响用户对IPTV的忠实度。所以,在扩大用户规模的同时,还必须从技术、带宽、内容等多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
因此,电信运营商站在产业化发展角度思考,不能仅期待利好政策的出台,更需要通过市场的明确增长,来推动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没有市场就没有发言权。如何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中,结合实际,寻找出一条符合IPTV发展的运营模式,寻求产业整体利益和地方局部利益的平衡点,将是IPTV今后发展的重点。
(3)内容因素
IPTV有三个突出特性:第一是超强的互动性;第二是服务的个性化;第三是传播的分众特性。体现这些突出特性的基础在于内容。在分析市场因素时也可以看到,内容(用户认为的信息量)是吸引用户的一个关键因素。
谈及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版权,二是数量,三是质量。
由于追求短期利益等因素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盗版驱逐正版的现象。内容正版化,尤其在网络这一块,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来完善,但必须从现在做起,这是整个产业链逐渐达成的共识和趋势。在解决方法上,建议运营商可采取联合购买,共同降低版权购买成本,以减少版权费用的内部抬高,同时逐渐规范版权市场。内容的正版化,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内容数量的增加。
用户选择使用IPTV,很大原因在于其互动性。但这个互动必须以内容为基础,如果用户没有足够量的节目源选择,点播就失去了实际意义。IPTV对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传统的电视、电影及一些游戏视听资源等都能迅速移植到IPTV中播放。
目前的现实状况是,IPTV节目内容数量庞大,但其节目内容与电视节目内容高度同质化;而专为IPTV打造的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专业节目匮乏,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节目又太少,其结果导致用户对IPTV的冷淡与放弃。所以,相对于节目内容的数量来说,节目内容的质量是提升整个IPTV产业水平的关键。
从内容因素来看,如果内容不够丰富,缺少创新,将缺少对用户的吸引,从而制约IPTV的发展。IPTV的发展,不仅需要在节目内容的数量方面实现突破,更需要在节目内容的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
(4)产业链因素
IPTV是一个复杂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设备提供商、内容商、运营商以及最终用户,IPTV的发展跟整个产业格局有关。
理想产业链应该是厂家积极提供设备和技术,内容商提供丰富内容,广电负责监管和内容运营,SP进行业务运营。而运营商则是面向用户的服务主体,以平台承接业务,以网络保障传输内容,以技术标准引导厂家,以市场营销能力和计费优势来控制最终用户的使用。
现实的产业链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厂家前期的大量投入和当前的回报不成比例,厂家态度由之前的积极渐趋保守;其次,地方广电还存在抵制,面对广电总局的监管压力,牌照优势暂时还无法得到体现,和电信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沟通,而且必须要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第三,SP在整个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时,参与IPTV业务时,中间沟通环节过多,在时间、资金成本投入上过高,而收获甚少甚至没有,打击了SP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阻碍了业务的进一步丰富;第四,运营商由开始的政策限制困境中出来,但还缺少媒体运作的经验,在资金投入和网络改造上都需要加大力度,而与广电的合作还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第五,电信之前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思路需要转型,转变到以产业合作、业务运营为主体的营销思路,寻求赢利点。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导向,目前格局可以说对IPTV发展越来越有利。大部门体制架构向好的方向发展,商业模式的探索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很难立竿见影;产业链各方角色还需要从自身下功夫,好好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彼此磨合,有机结合,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
4、结束语
全球著名咨询顾问机构IDC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随着相关部门对IPTV市场政策环境逐渐宽松、IPTV商业模式的深入探索和技术标准的逐步完善,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潜力的IPTV市场。预计到2010年,中国IPTV用户有望超过1000万,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450万。
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IPTV在中国产业将得以更快地推广和发展。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