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 勇
近日,怡亚通(14.09,1.28,9.99%,吧)宣布将旗下平板、通信两个事业部独立为两家分公司,分公司将克隆怡亚通一贯的“一站式供应链”模式,并在条件成熟时实现分拆上市。业内人士认为,怡亚通将核心事业部独立为分公司,显示其专注于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决心,但在国内目前的经营环境下,这种模式仍有相当不确定性。
两事业部独立为两家分公司
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高调宣布,将旗下平板事业部独立为长怡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将旗下通信事业部独立为信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了解到,长怡公司将专注于专业化、全球化的平板生产整合,经营LCD Monitor、LCD-TV等液晶显示产品,产品遍布全球138家客户,OEM品牌客户达到53家。长怡公司将整合资源,根据全球产业区域功能,定位其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供应链整合中心、材料技研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和装发货中心。
信怡公司则主要经营通讯产品代工代料、分销执行,依托项目发展中心、运营中心、整合中心、海外业务中心4大业务平台,提供全球通讯产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供应链服务。
无论是平板还是通信,均为怡亚通的重要利润点,将其由事业部“扩编”为分公司,显示了怡亚通专注于“一站式供应链”模式的决心。怡亚通董事长周国辉表示,两家分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将分拆上市。
坚守独特商业模式获得成功
因成功实施“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怡亚通位居国内供应链企业龙头地位,每年保持超过30%的增长率。目前,该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各类企业提供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即承接企业外包的非核心业务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企业提供进通关、物流及流通加工、仓储、保税物流等服务。
这一业务模式源自其董事长周国辉1997年的一次敏锐发现:当时电脑销售日渐火爆,而红火的背后已经显现出低利润的趋势,打价格战的竞争无益于企业成长。周国辉开始为电脑商从事采购、集货、配送等“一条龙”服务,而正是10年来始终专注与深挖这一服务,成就了怡亚通在IT物流领域的龙头地位。
“当时我们不懂供应链是什么,所以就起名为IT物流,其实那时我们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物流的范围,而是把从采购配货到资本流通,再到分销执行和配送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都衔接了起来。”颇具前瞻性的经营模式不仅成功地令IT物流在电脑销售利润降低的情况下迅速发展,也令许多世界500强企业把目光投向怡亚通。
在周国辉的眼中,全球企业已分为两大联盟,一是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企业群,一类是专注于供应链配套服务的企业群,怡亚通就属于后者。
供应链业务受制于体制机制
对于怡亚通坚守独特的商业模式,有业内人士也认为其“贸易+金融”特征的供应链融资与管理业务,还是受制于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有证券界人士认为,对比物流金融成功典范UPS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发展较快的国内供应链服务企业,更多是依托银行的相关产品开展业务,而这一过程中自身的责任与风险较大,其业务模式本身决定难以单凭供应链融资业务持续做大。另外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内专业供应链管理企业要想真正体现出价值,仍存在障碍。
从企业实际运作来看,客户的采购和销售款项及其他相关费用,主要是通过供应链企业代收和代付,且数额较大,一旦某客户发生风险,企业可能面临超过营业收入的坏账风险。
周国辉也曾将怡亚通面临的不利因素主要归纳为两点:一是行业发展仍面临较大的传统观念约束。受传统体制影响,中国很多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的需求。
其次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中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政策法规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使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制约了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此外,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短缺也是一个“短板”。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