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与共,休戚一体,一座城市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
假如东莞变成没落的“世界工厂”,广州白云机场联邦快递的亚太转运中心或许会歇业,深圳盐田港的货船也要生锈,很多外地来的工人,将面临卷铺盖回家的命运。
假如东莞在这次双转移的战略中不能崛起,深莞惠仍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苦苦挣扎,这是中国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溃败。
假如东莞……
一个城市的命运和其他城市血脉相连,一个城市的产业和其他城市息息相关,在珠江东岸都市圈,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深莞惠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在东莞面临转型剧痛、尝试突围的关键时刻,这种区域经济命运共同体表现得更为突出。
富士康为何如此强大
英国网友“markm49uk”从没想过,自己新买的苹果iPhone里会有个中国女孩可爱的照片,而这个女孩就来自大洋彼岸的富士康代工厂。
这位被称作“中国最美打工妹”的“iPhonegirl”也许不会想到,自己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条上的一分子,存在于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之中,微小而又伟大。
“集群的存在表明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并不存在于该公司甚至其产业的内部”,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国家竞争优势》的作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优势存在于其经营单位所在的区位中。
在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的深圳、东莞、惠州珠江东岸经济圈,以富士康为例,戴尔、惠普、联想和索尼、苹果、微软等,都是它的代工客户,而深圳、东莞、惠州形成的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富士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最简单的镀锌钢板、模具钢、注塑机、塑料原料、电子元器件、电路板等等,到高效的物流平台、发达的空港经济,富士康在珠江东岸经济圈中如鱼得水。
一个苹果iPhone的诞生,在制造的很多环节,都离不开配套企业的支持。从富士康接到苹果订单的那一刻起,深莞惠上千电子信息企业就围绕其运转,简单的一块手机玻璃,就有数十家供货商。
“代工王”富士康为什么能够如此强大?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富士康得益于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举例来说,富士康要做手机的外壳,样本出来后,别的工厂要两三天,富士康只要几个小时。等到要开模的时候,富士康和芝加哥之间的公司同时开工,他们和芝加哥之间形成联动,深圳休息他们工作,深圳工作的时候芝加哥休息,富士康是24小时地工作。它的工厂就设在大客户的旁边,出货的库存也几乎为零。
东岸经济圈的高效产业链
富士康为什么能进行产业链的高效整合?这一切离不开深圳成千上万家配套企业的功劳,整个珠江东岸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东莞、惠州集聚,形成了全球最重要的IT制造基地之一。
在深圳龙华的富士康旁边有个叫龙胜的社区,那里就集中居住着数百辆货车司机,他们几乎都是为富士康或其配套企业服务的。
“可以说,整个龙华甚至周边的几个地区都是围绕着富士康在转。”伍屋村原村主任伍安仁表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深圳市在通信制造业和软件业、广州在应用软件业和集成电路业、惠州和顺德在家用视听和信息家电业等方面各有优势。东莞则准备以计算机整机及零配件制造业为主积极参与产业分工。
富士康离得开珠江东岸吗?表面上,自深圳向北、向西,富士康正在大陆兴建一系列规模可与龙华相媲美甚至更加庞大的工业园区,如规划中的武汉园区总面积将达10平方公里,将有四个龙华园区那么大。
但事实上,企业的迁移并不仅仅考虑劳工成本,更重要的还在于当地的产业成熟度,也就是产业链的成熟度。产业链不是一天建成的,珠江三角洲20年的心血铸就了今日的辉煌,武汉又要花多少年呢?
对于富士康来说,珠江东岸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是世界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一些制造环节可以搬走,但核心的研发环节仍旧离不开。
原有模式合作少竞争多
“珠三角的七个主要城市,就像箩筐里的7只螃蟹,由于箩筐空间太小,螃蟹们挤在一起,你咬着我,我钳着你”,曾有人这样比喻珠三角城市的不融合。此前有国家建设部人士也调研发现,珠江东岸深莞惠,由于各个城市担心“大权旁落”,区域协调体制不够健全。
在过去的20多年,珠三角的合作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经济垂直分工为主导的“前店后厂”式合作,香港是合作的重心。这种垂直的模式引致珠三角各个城市自行发展,城市之间的合作比较少,较少从区域整体利益考虑发展前景。争资源、抢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表示,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东莞,有几个镇咬合在深圳行政区划范围内,如果深圳要修路,经过这几个镇,东莞市就可以持反对意见,那么道路就要曲折地绕过这些镇;珠海也有同样的问题,中山的几个镇咬合在珠海行政区划里,要修路的时候也很麻烦。
产业合作促成利益共同体
产业集群倒逼城市合作,东岸各个城市的舵手已经明白了重要性。且已从产业、交通、能源、市场、物流、资本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相互呼应、对接、转承。2007年,深莞惠经济圈GDP达11001.53亿元,占全省35.9%.
深莞惠中经济相对薄弱的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态度很明确:结成“打虎亲兄弟”的利益联盟,是深莞惠三地在区域合作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热切愿望。要形成“理念共识、权益共存、资源共享、产业共补、成果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在更高层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其认为,惠州、东莞经济以外向型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居多,深圳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较强创新能力和较成熟的制度体系,可对惠州、东莞发展壮大内源型经济、降低产业结构风险产生积极影响;换一角度,深圳的资本、技术等要素也因而获得了大展身手的新舞台。
例如,深莞惠在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共同发展成为国际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形成具有紧密分工协作关系的企业群,素来有“深莞惠电子工业走廊”之称。
一向不甘示弱的东莞最近也出台了《东莞市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合作规划》,明确了东莞市与周边进行产业合作的目标、领域和支撑政策措施,东莞将在八大领域与珠三角城市进行无缝合作。
规划提出,在制造业领域,产业合作的范围主要是广州、深圳、惠州、佛山、珠海等城市;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产业合作的范围主要为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
同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值规模大、产品门类较齐全、区域集聚优势明显的特点。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以加工组装环节为主、缺乏研发设计和品牌环节的状况,使其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从周边城市来看,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广州、惠州则分别在应用软件和集成电路业、家用视听和信息家电业方面各具优势。
东莞的规划提出,东莞宜采用项目引进和项目转移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具体模式有:总部在东莞、生产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研发在东莞、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营销在东莞、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注册在东莞、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生产主体在东莞、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
曾几何时,地处穗、莞、深、港经济走廊中段的松山湖科技园区成为东莞市政府产业升级的寄托,从目前进驻园区的企业看,深圳企业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如果深、莞能加强合作,谁敢说这里不会绽放出全中国最美丽的现代产业之花?
《东莞市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合作规划》摘要
东莞将在八大领域与珠三角城市进行无缝合作。在制造业领域,产业合作的范围主要是广州、深圳、惠州、佛山、珠海等城市;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产业合作的范围主要为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
东莞市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三道坎
东莞市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80%左右。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政府如何推动和引导?日前,东莞市人大政协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回头看”情况汇报会上,东莞市经贸局局长陈桂明表示,中小企业发展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存在政策缺失、行政机构混乱、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政策的缺失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陈桂明表示,国家、省出台了很多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却很少。珠三角的其他城市每年都会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的投入,(东莞)当年(2003年)设立时是1000万元,到了现在还是1000万元,这在全省来看,数额都是较少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难是最大的难题。除了资金的支持之外,政府支持企业运用新的技术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据其介绍,目前东莞市已着手组建东莞经贸电子商务平台,为东莞中小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