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东莞是最典型的标本。”《东莞经济》总编辑李智勇一年前开始进行的“东莞软实力”的课题研究,获得了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的支持,目前已接近完成。在他看来,从30年前的一个大农业县到制造工厂遍地开花———东莞经济突飞猛进,而今的东莞正面临着从世界制造基地向现代化制造城市转型的新课题。
东莞曾经的辉煌和现在面临的问题,仅仅只是珠江东岸区域经济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挟区位优势之利,珠江东岸城市群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从低端制造业做起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台资电脑资讯产业在东莞、惠州群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IT制造基地之一,但而今,当年劳动力、土地等成本廉价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在。近两年来,外资企业开始陆续迁往内地、越南等成本洼地,未来的东莞、未来的珠江东岸城市群该何去何从?
莞深港城市群一荣俱荣
“东莞-深圳-香港,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密切相连,更为重要的是一条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东莞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会会长郑金伙认为,在珠江东岸的产业链条上,东莞是制造基地和工厂、深圳是物流和相关服务的中枢、香港则是对外贸易的大门———东莞制造的产品经过深圳,从香港走向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莞深港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参与世界制造业的竞争。
然而这种模式正在接受新的挑战。“在内外交迫的形势下,一个区域经济链条中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制造业的低端,即那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生产企业。”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专家徐逢贤教授称,台港澳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都不超过30年,东莞的制造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正面临这样的瓶颈。
安邦资讯集团分析师徐斌认为,东莞受到的痛苦同样也会波及到深港,一个很明显的波及就是深港的港口业:今年上半年,深港的码头业务均出现了下滑趋势。香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5.8%,出口贸易放缓的趋势却越发明显。“这场产业升级的浪潮不单单关乎东莞未来经济是否可持续地高增长,而且关乎深圳、香港的未来。”
的士司机也嗅到转型气息
在东莞当地,人们对东莞的未来忧心忡忡,连的士司机谈起东莞的产业升级和转型都神色忧虑。9月10日刚到东莞时,的士司机张师傅跟记者闲谈,虽然不懂什么是产业升级,但他和朋友们已经嗅到转型的气息。
东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廖新民认为,东莞在产业升级过程上必然经历阵痛。在他看来,莞港是“同一根线上的蚂蚱”已是莞港各界的共识。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东莞利用毗邻深港的地理优势,承接香港、台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行业,利用内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建立起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莞深港城市群经济20年的高速发展。但近年来,东莞原有的低技术、低成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很难再保持优势地位,急需进行产业升级。
廖新民介绍,东莞当前面临的产业升级转型,对现代服务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正是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筹建的大背景。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东莞的产业升级完成了,将进一步奠定港深的城市地位。”徐逢贤指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未来的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城市群,因为只有它们才具备参与世界分工、合作和交流所需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它们才能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根据广东省社科院专家的设想,在未来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建议将全省21个地级市整合成9个主要城市、三大经济圈,即大广州经济圈、大深圳经济圈和大中山三大城市经济圈。
三大经济圈中,大深圳经济圈的发展与香港最为休戚相关,“当东莞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就失去了比较性优势,要转型。从靠资源、劳动力,到靠技术、靠智慧、靠人才。当转过来了,发展后劲才强。”香港驻粤经济办主任梁百忍认为,莞深的发展必须与香港紧密结合,并进一步提出发展“深港都市圈”,这是未来珠三角的龙头所在。
港商台商难舍东莞产业集群
徐斌认为,对外资企业家而言,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转移到成本低的地方去,保持产品的成本优势来保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种则是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东莞制造基地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此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据东莞台商协会调查显示,东莞本地有六成多的台商愿意留在东莞进行技术改造。“离开这个产业集群地区,可能会获得较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乃至一些优惠政策,但对企业而言,这个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更为重要。”据广东普惠资信评估公司总经理路庆鹏介绍,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小企业众多,专业化分工比较完善,电脑整机外围设备的配套率已达95%以上。
“台湾接单、东莞生产、香港出货”,顺利进入全球生产网络。路庆鹏认为,东莞的IT企业基本没法迁走,既有网络和产业集群已形成,在人才、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东莞拥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普惠资信评估分析师张萍看来,“东莞制造”实际上就是“台湾制造”、“香港制造”,如果按照公司职能部门的划分,台湾是市场部,香港是销售部,而东莞则是工厂,“工厂生产的产品如何,将直接决定市场部和销售部的效益,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是大家共同的目标,而今东莞的工厂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处于总部地位的台湾和香港是有协助工厂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利益驱动的。”
“港台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台湾的先进ODM制造业经验和技术完全可以拿到东莞来,协助东莞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东莞证券研究所所长符传岿认为,产业升级要有国际化意识,着眼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帮助东莞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台湾会接到更多单,香港会出更多货。”
产业升级路在何方?
“如果东莞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今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东莞调研时强调,东莞经济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徐斌认为,各级政府有意识的以行政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加速市场配置的过程,应当注意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对政府而言,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关管理,提升笼子的质量才是最主要的,至于换什么鸟过来,则完全是企业自身的利益选择。”
“中国是全球市场中最大的市场,不少台商已经开始开发内地市场。”台企联常务副会长郭山辉称,未来2至5年内,若台商不升级转型,将有超过六成的台企面临倒闭淘汰,而转型之一就是开拓内地市场。
东莞证券研究所所长符传岿认为,东莞的外资内销企业,完全可把开拓国内市场的总部放在东莞,东莞应当在人才引进和培训上开展与深圳、香港的合作,并引进港台风投的先进经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生产力支援性的服务业。“比如红苹果,总部和设计都在香港和深圳,工厂在东莞。深圳可转型一批企业过来,强化深圳服务业,确保高科技与物流中心地位,走深莞协同路等等。”
放下身架彻底融合
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和城市管理研究所陈秀山教授看来,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高地,东莞在打造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周边城市和产业链相关地在资源上的重新整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特色,放下身段与深港彻底融合,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寻求区域间的合作。
东莞政府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方面取得不菲的成绩。与此同时,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正在积极筹建过程中,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局部进入松山湖,目前华为已将大约400亿产值放在松山湖。而在支持台资企业产业升级方面,东莞市常务副市长江凌表示,东莞市政府愿与台企共同面对困难。据悉,东莞市政府将在50亿“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再拨付10亿元设立“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并从8月开始,减免东莞6000家台企的土地使用费等近7亿元。
■视点
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专家徐逢贤教授
台港澳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都不超过30年,东莞的制造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正面临这样的瓶颈。
广东普惠资信评估公司总经理路庆鹏
东莞的IT企业基本没法迁走,既有的网络和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在人才、环境、交通、配套(台商学校和台商医院)等各方面,东莞拥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优势。
设想
省社科院专家:
构建广东三大经济圈
在未来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建议将全省21个地级市整合成9个主要城市,整合成三大经济圈,大广州(广州、佛山)经济圈、大深圳(深圳、东莞、惠州)经济圈和大中山(中山、珠海)城市经济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