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a4接口(即UAAF与CLF之间的接口)
a4接口是UAAF与CLF之间的接口。UAAF通过本接口以“推(Push)”的方式向CLF登记用户标识与用户位置信息隐私权设置的关联关系,以及用户的网络清单信息(如QoS信息)。CLF也可通过本接口以“拉(Pull)”方式主动向UAAF查询用户的网络清单信息。
(5) e5接口
e5接口[2]是UAAF代理与UAAF服务器之间的接口。e5接口用于UAAF代理(位于用户拜访网络)与UAAF服务器(位于用户归属网络)之间,由UAAF代理向UAAF服务器请求获取用户的鉴权和授权信息,UAAF代理也可向UAAF服务器转发拜访网络产生的帐务数据。
UAAF代理与UAAF服务器可能位于不同的管理域,两者之间需要建立双向的信任关系。e5接口可采用远程拨号用户认证(RADIUS)协议或Diameter协议。
R1阶段没有定义NACF与UAAF之间的接口功能。R1阶段对UAAF与PDBF之间的接口也没有规定,UAAF与PDBF可以合设,或以非标准接口互联。
对于上述内部接口中的前4个接口,TISPAN还没有制订具体的协议 规范。
1.3.2 NASS对外接口
在图2中,与NASS有互联关系的外部实体包括同层的RACS、底层的ARF、上层的业务控制子系统和应用实体。
(1) e4接口
e4接口是CLF与RACS之间的接口。RACS通过e4接口向CLF获取用户的网络位置信息,以决定可用网络资源的数量;RACS也可向CLF获取用户的网络清单信息,作为处理资源分配请求的参考。文献[3]给出了基于Diameter协议的e4接口规范。
(2) e2接口
e2接口是CLF与业务控制子系统之间的接口。业务层实体通过e2接口从CLF获取网络位置信息。文献[4]给出了基于Diameter协议的e2接口规范。
(3) e1接口
e1接口是AMF与ARF、ARF与CNG之间的接口。UE通过e1接口发起IP地址分配请求,并获取相关的网络配置参数以便接入网络;UE也通过e1接口提供用户的通行字、令牌、证书等信息用于网络接入鉴权。请求经ARF中继到达AMF,ARF可在请求消息中加入网络位置信息。
当需要双向鉴权时,NASS通过e1接口向UE提供鉴权参数。文献[5]给出了e1接口定义,包括WLAN和xDSL等接入方式。
(4) e3接口
e3接口是CNGCF与CNG之间的接口。e3接口用于CNGCF配置UE,以便UE接入上层业务与应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文件传输协议(FTP)和小型文件传输协议(TFTP)可用于e3接口。目前该接口尚没有制订相应的接口规范。
1.4 游牧场景
在R1阶段,NASS只支持用户的游牧,UE可以在任何地点接入相同的NGN系统,NASS不支持会话的连续性,即UE不能实现不同接入网络之间的漫游切换。
在UE游牧时,NGN网络可划分为归属网络和拜访网络。图3是用户游牧的一个典型场景,其中为用户提供业务的业务控制子系统位于归属网络。拜访网络的UAAF作为代理,通过e5接口向归属网络的UAAF(作为服务器)获取用户鉴权信息;归属网络的CLF通过e2接口向拜访网络的CLF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再提供给上层的业务控制子系统。

在其他场景下,若由拜访地的业务控制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业务,则其直接向拜访网络的CLF获取位置信息,不需要归属地CLF进行中转;若不需要对UE进行鉴权,则拜访网络的UAAF直接访问本地PDBF,而不再通过e5接口访问归属网络的UAAF以获取鉴权信息。
2、TISPANR2阶段研究计划
目前虽然NASS R1阶段协议已经正式出版,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在2006年1月TISPAN的第10次会议上WG2组(负责架构研究)将R2阶段可能的研究方向分为4个组,其中A组包括NASS、RACS、接入(Access)、QoS、过载(Overload)等专题,NASS专题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两个:移动性与游牧;支持不同接入网络的架构。
(1) 移动性与游牧
NGN中对移动性的需求可以列举如下:
应能支持终端在不同的物理位置移动,在这些位置可以使用不同的接入技术。
应能支持用户使用一个设备或者多个设备接入一个或者多个接入网络。
应支持用户在移动中改变接入点,如果移动过程中接入技术是不变的并且接入网络属于同一个运营商,则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应支持会话连续性或者切换;如果接入技术不同,则无需支持会话连续性或切换。如果无法支持会话连续性或者切换,会话应完全中止并重新开始。
当用户连接到其他网络时,归属网络应支持通过该拜访网络提供服务。
由移动所引发的服务变化应对用户可见。
当用户首次在新地点接入时,服务应能够重新配置,即满足“游牧”行为。
移动性不应干扰服务获取所需的信息(如位置信息)。
NASS目前的框架协议并没有详细描述移动的场景与实现,针对这些需求,NASS作为负责用户接入的网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R2阶段研究及细化。
(2) 支持不同接入网络的架构
NASS应能提供一个支持多种不同的接入技术的架构,如xDSL、WLAN、WiMAX等,虽然NASS总的架构是适合各类接入方式的,但不同的接入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R1阶段只研究了WLAN和xDSL,其他的接入方式,如FTTH还需要在R2阶段研究。
从现实的需求与NASS协议演进的现状看,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 NASS需要支持提供位置信息,但是在R1阶段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漫游时的定位问题,特别是针对漫游用户通过归属地网络接入业务网时的场景。
另外,NASS如何与现有的3GPP定位服务架构融合,例如是否需要增加NASS CLF网元与3GPP网关移动位置中心(GMLC)之间的接口。这些问题需要留待R2阶段继续讨论。
(2) NASS提供CNGCF用于配置UE,这是NGN的一个重要特性。但R1阶段还没有定义e3接口规范,有待R2阶段继续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支持NASS会使得IMS网络的鉴权更加复杂,由于存在多种鉴权方式,如何选择合适的鉴权方式,而不至于引发冲突,还需要进一步澄清与研究。
3、ITU-T对NACF的研究情况
ITU-T中的NGN研究工作由SG13工作组主导,成立了NGN全球标准行动举措(NGN-GSI)工作组以协调SG13、SG11、SG16等工作组之间的NGN标准化工作。
ITU-T主要致力于NGN核心网的研究,对于NASS的研究没有设立单独的草案项目,只在NGN的功能需求和架构建议草案Y.2012[6]中对NACF有所提及。
ITU-T下一代网络的主要架构如图4所示,NACF是NGN传输层的功能实体,正对应于TISPAN NGN架构中的NASS。

在ITU-T NGN架构中,NACF在接入层面提供注册并且为进入NGN业务的终端用户功能进行初始化。这些功能提供了传输层面的认证/鉴权,管理接入网的IP地址空间,并且对接入的会话进行鉴权。它们也在业务层面为终端用户提供NGN功能提供联系点。
NACF包括传输层的用户配置(User Profile)功能(User Profile是以一种功能数据库形式表现用户信息和其他控制数据的联合,已成为传输层面的一个单独的功能),这个功能数据库可以通过一套协同操作的、功能可以驻留在NGN任何部分的数据库来说明和实现,类似于TISPAN NASS中的PDBF。
NACF提供以下功能:
提供动态IP地址和其他用户设备配置参数;
经过用户许可,用户设备能力和其他参数的自动发现;
终端用户和网络在IP层(也可能是其他层)的认证;
基于UserProfile的网络接入鉴权功能;
基于UserProfile的接入网配置;
IP层的位置管理。
ITU-T对于NACF的研究和TISPAN有所不同的是NACF增加了提供用户设备能力和其他参数的自动发现功能,但是该功能的具体细节还没有明确说明。
4、结束语
对于NASS的研究,不同的研究组织有不同的定位。TISPAN对于NASS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而ITU-T由于对NASS并没有太多考虑,主要是保持和TISPAN的同步。即使是TISPAN,对于NASS的研究也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NASS中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