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忙碌多年,电信运营商和广电部门联手导演的“IPTV大戏”依然困难重重,难以进入高潮。从最近的种种迹象来看,电信运营商正绕路而行,他们试图以一种新模式再次进入视频产业。
4月底,中国网通(00906.HK)对外启动了“视网计划”。按照“视网计划”的规划,网通将借助互联网宽带,塑造一个由内容提供商、内容整合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在内的完整的视频产业链。涉及内容涵盖金融、教育等众多领域,初期主推奥运内容视频直播。
简而言之,用户只要在电脑上安装网通“网视机”的软件的客户端,就可观看到大量高清晰电视节目??这几乎和在电视机上观看节目一样,稍有区别的是,用户无法用遥控器选台,而只能改用鼠标。
这种思路也和网通此前力推的IPTV模式截然不同。IPTV全名为交互式网络电视,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的基础设施,以电视机为主要终端,通过互联网协议来提供电视节目的数字媒体服务。“视网计划”则彻底绕开了有线电视网,它是以互联网宽带为基础,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电视服务。
IPTV失利转向互联网
中国网通推行“视网计划”的背后,不难看见IPTV产业的尴尬现状。
IPTV曾都被电信运营商们视为全业务转型一个重点。不过,由于IPTV关乎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电信运营商虽有良好的网络资源,但内容审核发牌权却牢牢掌握在广电部门手中。这两大部门长期的利益博弈,导致IPTV产业步履艰难。
此外,IPTV是建立在有线电视网的基础之上的。不妙的是,国内有线电视网却是呈块状结构,目前还难以形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网络。这种不同省市各自为阵的格局,也加大了内容版权谈判的难度。
“广电系”一手主导的数字电视工程的加速,也使IPTV的前景变得悲观。截止2008年1月底,中国的IPTV用户总数不过120万左右。而据国家广电总局不久前透露,我国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到2007年底已达到2600万户。120万比2600万,这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竞争。
在这种局面下,网通“视网计划”的出炉显然意味深长。
中国网通宽带在线公司总经理左风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对此直言不讳:“视网计划”利用互联网P2P技术来传播电视节目。这种模式更简单,覆盖范围遍及全国。“与IPTV相比,这种模式理论上推广起来会容易一些”。而且,用户通过“机顶盒”,也同样可以在电视机上观看这些节目??这种做法和IPTV从电视机转向电脑可谓异曲同工。
和互联网其他的“草根型”视频网站不同,中国网通希望提供“原汁原味”的专业电视内容,也就是通过和各地电视台合作,提供大画面、高清晰的视频内容。“这才是互联网最大的杀手级应用。”左风强调说,提供这类对宽带和资源消耗大的服务恰好是网通的优势。
参与贵州试验的迈视传媒首席财务官(CFO)黄宇龙透露说,从2006年开始,网通就开始在贵州部署“视网计划”的前期试验。当初试验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和商业模式的摸索,这一模式在技术成熟并得到网通高层和合作伙伴的充分认同之后,才从地区项目提升为整个集团的统一战略。
商业模式尚不明晰
“顺利的话,我们在2-3个月内就可以对外推出60几个电视频道。”左风如是说。
实际上,网通对于新模式还是心存顾忌。业内人士认为,网通的顾忌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具体收费以及利益分成上,目前并没有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二是尽管这一模式推广易于IPTV,但它同样绕不开广电部门的监管。
左风却坚信,“视网计划”只是一个宏大战略的开始。未来“视网计划”将融合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收费模式,摸索出不同层次的收费模式来。
第一种可能的收费模式是向各个电视台收取一定的“落地费”??这就和电视台上卫星必须交费,或者向有线电视网络交费一样,网通从中获得平台的服务费用。“当然,如果所有电视台都能得到(广电部门的)许可,愿意在我们这个平台落户,我们才可能这样收费。”左风认为,如果大量中小电视台都请求进驻网通平台,这种收费模式将有望成功。
其次是学习互联网公司,直接向用户收费或者从广告中获得分成收入。实际上,许多互联网的经验也证明:如果一项互联网增值服务拥有大量用户,其中出现一部分付费用户的可能性并不低。
不过,网通在推广初期向个人用户收费的可能性并不大。据中国网通内部人士透露,中国网通已经为“视网计划”制订了多达数千万元的市场推广预算,计划在半年内达到一千万至两千万的用户规模。而且在将来,网通还计划以免费赠送“机顶盒”的方式,完成从电脑桌面向电视机的渗透。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占网通主要收入的宽带业务将会从这个模式中获益。用户要在电脑上享受高清视频服务,自然需要更顺畅的宽带服务。这对网通推广2M或4M的宽带服务显然有利好作用。
今年一季度,中国网通固话用户1.09亿户,同比减少564.1万户,宽带用户却增加571.1万户。在推广视频战略之后,网通未来的宽带用户和收入是不是有望大幅增加?这需要我们去耐心观察。
作者:李国训 来源:财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