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入百亿元建成了世界第一的环保物联网,而通过其实现环保监控则任重道远。
四年后,杨子江回忆得知项目批准时的情形,不由得提高了声音,当初的欣喜之情到如今仍然溢于言表。
2007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环保部环境监察局陆新元局长告诉杨子江,年前申请的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总理在大年初三就批准了。
“真批了?”身为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管理处处长的杨子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备而战
该项目的获批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环监局曾多次从不同角度上报过该项目,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另一方面环监局领导始终坚持认为实现污染源的自动监控,这件事情早晚要好好干一场。因此,在项目确定之前他们做了很多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法规等方面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如2005年出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就像踢足球一样,球员在射门之前有很多长时间的盘带、倒脚,这实际上是在寻找战机。”杨子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2005年以后,国家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因为准备充分,能够立刻拿出一整套方案上报,及时抓住了机遇。”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目标是在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污染源监控自动设备,同时,建设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并联网,从而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监测到的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数据及时传送到三级监控中心,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为排污收费、排污执法、排污治理提供依据,为环境应急、减排决策提供支撑。
到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343个省级、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对一万五千多家污染源实施了自动监控。杨子江作为项目牵头人,现在可以稍微轻松一下了。他可以在北京总控制室里查看全国的污染源的监控数据。
作为环保部统计、监测、考核三大减排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其组织、实施、管理、检查等过程更是充满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松花江事件
“该项目的最终确立是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的一个重要体现。”杨子江告诉记者,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使环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12.08,-0.02,-0.17%)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监测发现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苯类污染物流入了第二松花江,造成大面积水质污染。这不仅对松花江上下游居民的饮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引发了俄罗斯就松花江污染向中国索赔的事件。这类严重事件的发生使国家强烈意识到,环保问题是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的事情了,开始高度重视。
“污染不是在一天形成的,而是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杨子江说,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和突出。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企业违法排污最疯狂的时期。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对于其产生的污染缺乏认识,且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也是不足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甚至违法地偷排偷放的现象非常严重。
“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地方。”杨子江分析,环保领域就是市场经济失灵的地方,这就需要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去监管。但是,人手不够的难题摆在了环保部门的面前。他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全国环保系统也就十几万人,而企业是大大小小有几百万家,不可能每个污染点都派人盯着,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
这时候,国家以及地方环保部门就开始想能否利用一些技术性手段,用一些工具来帮助环保部门执法,补充人工的不足以便提高效率、增强及时性?
恩格斯说,工具是人器官的延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监测工具更新换代也反映了污染企业与环境监管部门的利益争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