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与建筑结合之时,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不高、网络容易遭到黑客侵犯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数据采集准确性不高
物联网面对的是一个无穷的实物集合。人们从定物、定位、定质、定量等方面对实物进行信息采集时,电子标签停留在部分解决固态实物的物理空间定位数据上,还不能用到液体和气体物体上,无法保证它们的质量、体积等数据的准确性。
除了传感技术的局限性之外,实物的类别、位置、质量、数量等数据的采集和监管还受到传感器应用对象和应用环境的制约。以电子标签为例,金属、陶瓷、纸张等不同材质的固态物质,其电子标签与金属物结合时,会受到电磁干扰,影响数据的采集效果。
实物数据元中包含了空间数据、几何数据、物理数据、化学数据等,目前的传感技术还不能解决数据采集问题,而且,任何单一的传感器、单一的传感技术都不能解决实物数据元中各类数据的采集问题。在实际工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将多种传感技术综合起来,才能组成真正有效的感知层。安全不容忽视由于物联网把世界万物都纳入网络中,信息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物联网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监控问题;二是数据与实物间的一致性问题。物的运动和变化可能是由于生长条件、存放环境等自然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常常是缓慢的、隐性的。这种数据变化的变更和监管有赖于传感技术的发展。人为因素致使物体发生运动和变化,例如组装、分配、运送等,多数是明显的、急剧的。技术人员在对这类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控时,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组织和控制。
数据与实物的不一致可能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也可能是实物流通使用过程中失察。单纯从技术的角度解决数据与实物的一致性,是非常困难的。数据与实物不一致可能是技术因素造成的。传感技术影响到数据采集的深度和精度,产生了数据的失真与误差,使数据与实物信息不完全一致。
智能建筑的应对之策
面对物联网可能出现的数据与实物信息不一致、数据不准确等问题,智能建筑应该做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监管等工作,确保物联网的安全,为智能建筑的运行提供信息技术保障。
无论人类的生活形态如何变化,建筑总是实物装、运、卸、存的基本平台。实物大多数的产生、变化也发生在建筑空间中。因此,采集实物数据是智能建筑必备功能。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组网设计应该在所有实物可能停留、通过、变化的位置预留有线或者无线的信息接入端点。此外,在采集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监控数据与实物的一致性,并对实物可能存放、通过的空间和出入口进行无盲点的视频监视。通过全面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数据采集过程和实物流通过程进行监视与记录,验证和保证实物与数据之间的一致性。
智能建筑应该保障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交互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