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相关部委的信息化主管、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负责人、中外知名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专家学者下半天围绕“电信业与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战略共识与合作创新”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海关总署信息中心主任吴幼毅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全文如下:
很高兴作为政府信息化的应用部门代表在这次高层论坛会上和大家一起交流,这是我们了解和学习电信业面向信息化创新与发展的极好机会,将对海关信息化规划与发展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海关信息化及对电信业的需求”。主要从两方面讲:第一,简要介绍一下海关信息化建设的简况;第二,海关信息化对电信业的需求。今天参会的多数是运营商、制造商、SP、CP以及相关机构的代表,希望我的发言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海关信息化建设简况。
中国海关从1978年开始信息化建设,是过内最早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一个政府执法部门之一,近30年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单机应用、系统化应用、内部联网应用、跨部委联网应用以及辅助决策应用,所谓单机应用就是当时计划之初对海关某一项业务里面某一个环节进行了计算机化处理,发展到系统化应用,是海关的一些主流核心业务一条龙作业,把所有环节都进行计算机处理,90年代中叶时候,海关信息化应用进入了内部联网应用,全国海关跨关区联网应用,到了上世纪末,1998年左右时候,我们实现了在口岸管理环节上不同政府部门管理上的联网应用,跨出海关,跟管理的上游或者下游政府部门进行联网应用,本世纪初我们又进入了辅助决策应用阶段。
近年来海关的信息化应用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这样的应用格局,为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稽察走私任务顺利完成做出巨大贡献,对全面提高海关执法能力和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扩大进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子海关,指覆盖全国海关各项业务,连接海关各部门、各地区海关,以通关作业网络化、物流监控的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海关管理信息系统平台。1998年以通关作业改革为突破口,中国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第一步发展战略开始实施通关管理系统,从80年代末开始,系统化应用阶段开发了H883系统,这是我们海关的核心业务系统,到了1998年时候,我们开发了第二代通关管理系统,现在称之为H2000系统,H2000系统的开发完成以及推广应用,标志着电子海关的初步建成,也标志着电子海关已经成熟,实现了全国海关通关作业网络化、物流监控的智能化。具体看一下通关作业网络化,首先海关利用国家的电信公网,建成了连接海关总署、全国46个直属海关单位和700多个海关业务现场的海关三级虚拟专网,实现了通关业务现场各作业环节之间业务现场与直属海关之间、海关与海关之间的联网应用,通过业务现场各作业环节之间的联网,形成了全程的连接,环环相扣,即互相支持又互相制约的信息化作业流程,通过业务现场与直属海关的联网,实现计算机自动审单和专业人员集中审单的有机结合,强化直属海关对各业务现场通关作业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从而从源头上有效的防范和打击了利用假单证、假批文、假印章三假的走私违法行为,据统计在实现电子海关之前,海关查获三家走私,以1996年为例走私案值7亿,1998年达到21亿,1999年实现了跨关区数据共享和联网,核查以后三家走私案件直线下降,1999年下降到3.1亿,而且3.1亿基本上是1999年以前遗留下来的没有处理的案件,2000年三家走私案件已经绝迹了。
物流监控智能化,计算机技术与现有集装箱检查设备、GPS卫星定位、电子闸门、电子车牌、摄像监控等一系列技术设备相融合,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重量、状况、位置信息等进行自动核对,实现对货物全程、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控;第二通过与港口仓储、运输、理货等相关企业联网,及时采集进出境运输工具以及荷载货物的出入、装卸、存放、移动等各种信息,建立电子底帐,作为海关通关管理的支持数据,实现物流数据联网判别以及自动处理。信息化还给海关带来了业务的规范化,2004年底电子海关核心工程实现了升级换代,在保证通关作业不间断情况下海关自主开发新一代通关作业管理系统,H2000系统,取代原来H883系统,这是海关信息化建设新的里程碑,H2000系统成功推广,使全国海关建立了统一的通关作业模式、作业流程、作业规范,进一步实现严密监管、高效通关、规范作业,保证全国海关执法的统一性。H2000系统的推广应用达到严密监管、提高效率的目的,使中国海关行政执法能力有了一个跨越式发展。为配合国家政策实施和海关业务的改革,“十五”期间还开发许多适用于不同货物的运输方式、通关要求的快通关、区域通关、路路通关等一批海关核心业务系统,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关服务。应该说实现了通的快和管的住的和谐统一,促进了我国经贸的持续、稳定发展。
电子口岸,这个平台集中存放了有关进出口企业的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等电子数据,为公安、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交通、质检等国家行政执法部门提供电子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同时也向企业提供网上办理报关、报检、核销、出口退税、网上支付等等在线服务,近年来电子口岸建设在国务院领导直接推动下得到了可喜发展,已经在防范和打击走私等经济犯罪、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银海关实现联网作业的部委国家局已经达到16个,具体应用项目已经有20多个。
电子总署,根据海关垂直管理特点,在电子海关基础上实现海关业务的监控分析和辅助决策的数字化,提高海关总署和各直属海关两级管理部门职能管理、行政办公的科学化水平,它的主要功能:一是能够及时采集汇总全国海关业务运行的数据,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在线分析处理技术,对全国海关执法运行数据进行评估,实际上是海关风险管理;二是通过预先设定的和动态调整业务决策参数和执行程序,实现对全国海关业务运行的监控管理;三是通过办公网络,保证海关系统的政令畅通。电子总署的开发应用为海关总署和各直属海关职能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手段,能够对全国海关执法、税收等业务运行情况进行时时监控,动态预警和全面分析,对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准确性和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应用效益的发挥离不开高可靠的海关网络通信系统,海关网络通信系统建设离不开电信业各运营商、制造商的支持,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为海关提供了高质量的通信线路,中国移动为海关提供了移动虚拟网,中国联通为海关提供短信平台,中国卫通为海关提供了卫星通信资源,思科、华为、爱立信、摩托罗拉等等制造商为海关提供了高性能网络通信设备,中国海关这些应用都是由上述运营商和制造商提供的,是中国海关值得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在这里我代表海关向长期以来对海关信息化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电信政府部门、运营商、制造商和其他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因为大家的支持海关的信息化应用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海关信息化工作。
第二,海关信息化对电信业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海关信息化将紧紧围绕全民提升海关信息化能力这个中心大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应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运行、规范管理和综合保障能力,我们制订的“十一五”期间的海关信息化规划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贯彻实施科技强关的可持续法略,遵循统筹规划、安全第一、服务至上的海关信息化工作指导方针,以全面提升海关信息化能力为中心,以安全运行为重点,以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为突破口,实现海关信息化发展从以系统建设为主向以能力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型,主动适应海关业务增长和业务改革的需要,保障以建立海关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二部风险战略的发展实施。
“十一五”海关信息化工作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全面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海关相适应,与先进的现代海关制度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项目建设与安全运行管理并重的信息化发展机制,建设成功能强大、应用配套、技术先进、运行安全的海关信息化系统,使海关总署到各直属海关内外骨干网可用性达到99.98%,我们的核心业务系统H2000可用性达到99.9%,保持海关内外网信息化建设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更多的需要靠网络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厂家提供高可用的服务和设备。“十一五”期间海关信息化向电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电信业的要求将是一个全面的、智能的、开放的和个性化的。
著名市场分析专家考斯曾经对当今电信发展趋势说过一句比较精辟的话,他说今天如果要办一个电话公司,你将不会再考虑是提供长话服务还是市话服务,你只需要提供服务即可。我们对电信的建议是电信业应该主动地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从传统的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第二从传统的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商向高可用性网络通信系统集成商转变,以此满足社会各界包括海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业务服务,促进海关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