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美国费城率先提出了“无线费城计划”,由此引发了全球无线城市建设潮。然而,时至今日,无线城市在国外并未结出预期的硕果,由于未找到合适的经营模式,不少城市更是放弃了无线城市计划。反观国内,记者近日在广东、厦门等地采访时发现,由于政府和运营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对困扰全球业界的经营模式问题进行了务实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无线城市建设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找准公益盈利平衡点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世界无线城市发展遭遇重大挫折。“无线费城计划”搁浅,运营商宣布关闭费城的无线网络;圣何塞、圣克拉拉等近10个美国无线城市项目停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取消部署免费无线网络服务的计划……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她认为,运营模式是无线城市发展的关键。全球众多城市相继开展无线城市建设,但是鲜有成功案例。这些地区的失败,并不是技术原因,主要是运营模式的失败。
费城的“无线城市计划”一度被称作“大众的互联网”项目。2005年,美国费城官方宣布建立全国最大的市政无线网络,给居住在这片135平方英里土地上的居民,提供免费或者低廉的网络服务。这得到了网络提供商Earthlink的积极响应,成为独家承建商。而到2008年,140万人口的费城仅有6000用户注册使用Earthlink的无线服务,EarthLink只得宣布退出,计划陷入停滞。尽管此后新一轮投资再次启动了该计划,但投资方将主要精力放在剩余的建网工作上,用户发展仍步履维艰。中国台北的无线城市建设,采取先免费推广、再收费提供服务的模式,然而,在实施包月收费后,无线台北的用户数量由免费阶段的6万人锐减为数千人。
一味强调免费接入,无线城市项目无法获得持续的资金注入,使得网络建设难以铺开;而过于强调盈利又会使商业模式难以被认可,用户发展缓慢,造成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两种方式都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广东、厦门等国内无线城市建设进展较好的地区,都找到了盈利与公益结合的平衡点。例如,广东移动将无线城市的应用分为免费和收费两种,提出“第二个利润点”的口号。即由政府部门提供资源的信息免费开放,而将主要收入来源定位于收取增值服务的信息费。
摆正政府企业位置
无线城市被誉为继水、电、燃气、公路之后的第五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具有比较鲜明的公共服务色彩,政府自然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同,无线城市技术发展很快,设施和应用需要持续投入,很难做到“一次建设,长期受益”,这就要求商业化运作更多地发挥作用。从已有的无线城市建设实践看,单纯依靠政府建设,或者单纯依靠企业经营的模式,都很难走向成功。
费城和新加坡分别是企业自营自建和政府大包大揽两种无线城市模式的代表。无线费城由运营商自建自营,而单凭其一己之力无法维系无线城市的持续运转,资金投入得不到良性循环,成为一个失败案例。而在新加坡,无线宽带被定位为公共事业,全部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政府为无线城市买单固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运营,但同样也对政府的财力提出巨大考验,其可复制性差。同样采取这种模式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就因财力不足取消了在其主要城市中心部署免费无线网络服务的计划。
在国内起步较早的一些无线城市建设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由于奥运会的直接推动,北京开通了“无线城市”网络,并且由政府提供补贴供市民在奥运会期间免费使用。对于盈利模式,北京无线城市承建商中电华通曾表示,服务于个人用户,并不是无线城市计划的重要功能,无线城市建成后,政府用户将成为无线城市的大客户。正是这一过分依赖政府的定位,使得它在失去政府扶持后难以为继。
可以说,政府和企业在无线城市建设中定位不清晰,成为目前很多无线城市项目夭折或搁置的重要原因。广东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认为,在无线城市建设中应该是“政府做引导,企业为主体”。首先政府要调动运营企业建设无线城市的积极性,在政策层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有序开放,破除行业和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其次在建设投入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在适当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这既保证了政府投入能够重点用于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又鼓励了社会创业的积极性,使社会财富能更多地被发掘。
认清接入应用轻重
在传统概念中,“无线城市”指的是使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覆盖城市行政区域,向公众提供利用无线终端或无线技术获取信息的服务,提供随时随地接入和速度更快的无线网络。在这种“无线城市=免费无线宽带上网”思路引导下,国外的无线城市建设大多偏重网络建设,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投资收回困难,无线城市建设难以为继。
正如曹淑敏所说,盈利是无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具有商业性的公众服务和行业应用才是无线城市运营企业的主要盈利来源。
记者在调研中走访了广东移动公司,广东移动提出的无线城市2.0概念让人耳目一新。无线城市 1.0阶段强调无线宽带接入,而无线城市2.0阶段同时强调无线接入与应用加载。广东移动总经理徐龙告诉记者,国外无线城市建设往往重建设、轻应用,重投资、轻管理,而广东移动要做的是“惠民生”,让无线城市的应用受民众欢迎,民众就自然愿意为得到的实惠付费。这一席话不仅体现了广东移动在建设无线城市方面对应用的重视,也道破了他们解决无线城市盈利模式的切入点。应用的加载解决了以往无线城市重在建网和提供公共服务而缺乏盈利模式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