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举办的“文化共享工程2010年度全国技术交流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来自文化部、辽宁省文化厅的有关领导以及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副省级中心的负责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在此次大会上,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公司协助文化部建设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WAP网站”正式开通。
这是在我国的文化共享事业中,第一次利用3G网络,通过手机向广大群众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预计将有超过5亿的手机用户收益
借此契机,文化部邀请笔者作为来自中国移动的专家,在本次大会上了做了“3G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助力我国文化共享”的主题发言。
可以说,文化共享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而惠民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为公共的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对城市和乡村、对精英和平民、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全方位覆盖。
所以,在主题发言中,笔者开明宗义的提出,文化部的文化共享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这是一件在我国把电信普遍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之外的意见有利于文化普遍服务的事情。
而在文化普遍服务和电信普遍服务的追求中,电信人和文化事业的推进者在3G时代可以说找到了新的合作的契机。
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文化共享工程是以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而其追求的目标也是尽可能的实现文化数字资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的文化知识信息的共享。
那么,这个目标,恰恰与中国移动人以移动通信技术追求信息的普遍服务,以移动信息专家服务社会的定位不约而同。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传统的电脑普及率要远远低于手机的普及率,而在中国已经有超过7亿的手机用户,尤其是在迫切需要文化普遍服务的农村地区,手机作为文化共享的载体更具有随时随地的便捷性和低成本性。
毕竟在中国拥有一部手机和使用手机访问网络,相比电脑有着极大的优势。
而同时,中国移动完善的网络覆盖,庞大的用户规模,和丰富数据业务体系和营销体系,对于我国的文化共享事业可以做出更大共享。
在3G业务中,无论是视频共享还是视频留言,还是高度的随时随地的无线宽带接入能力,都可以成为文化资源共享新的业务创新技术支撑。
而手机阅读、手机报乃至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由于其能够迅速抵达几亿用户的信息传播能力以及鲜明的互动性,更成为文化贡献中普遍服务和创新服务的新的载体。
可以说,文化共享与移动通信的结合,才能真的解决在文化共享中,数字文化资源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也可以突破规模限制。
笔者相信,在我国的文化共享中,有着庞大用户规模、覆盖大江南北的优质网络、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的3G网络、以及丰富的和多层次多体系的数据业务的中国移动,必将能够发挥其作为移动信息专家的定位,助力我国的文化普遍服务,助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我想,对普遍服务的一致性追求,将使得我国的文化共享工程事业与中国移动一起,寻找到更宽广和更坚实的合作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