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多地方的运营商开始密集调整3G上网资费,引起广泛关注。在移动宽带上网用户快速增长的大好形势下,运营商此举被广泛解读为有抑制该业务发展之嫌。其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抑制移动宽带上网的发展速度,对于运营商而言,虽略显无奈,但也实属“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这是运营商缓解面临的流量压力、用户体验下降压力,谋求3G产业整体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对于固定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的带宽资源非常有限,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即出现网络拥堵现象,用户体验也会下降。AT&T、新西兰电信等海外运营商一度因3G上网用户发展过快,网络陷于瘫痪。在3G业务发展初期,移动宽带上网是核心业务,但大批用户将其作为连接互联网的通道,带来对无线带宽资源的海量消耗。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两运营商在3G发展初期,双双采用了不限流量的收费策略,无形中更鼓励了用户无节制消耗流量。北京电信移动宽带用户占本地市场七成,其工作人员日前明确表示,用户体验已呈现急转直下的局面。为此,北京电信从4月1日起开始采用按时长、流量双重计费的方式,对用户发展踩下了“刹车”。
鉴于移动宽带上网对于流量和带宽的双重“吞噬”,运营商必须对其进行限制和控制,以免影响到3G主流业务和应用的发展。事实上,移动宽带上网仅仅是3G的一项基本应用,在流量消耗和可盈利性上,与真正的3G主流业务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其只能扮演“先锋”角色,却不会成为“主将”。移动宽带上网用户如果无节制占用带宽和消耗流量,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创新型3G应用的质量和用户体验,影响到应用的规模化发展。因此,移动宽带上网的发展必须照顾到整个3G产业发展的大局。
抑制移动宽带上网的发展速度,并不会对运营商整体的3G业务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纵观全球3G产业,移动宽带上网至今并未成为主流应用。3G上网卡、上网本在全球3G终端市场的份额,从未超过5%。电信专家庾志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移动宽带上网并不是一个具有良好性价比的应用,可运营性并不高。”
运营商对移动宽带上网“踩刹车”,尽管对于3G产业的整体发展并无大碍,但却形成了一股强劲的鞭策力量。其一,3G网络建设乃至下一步的优化、升级,运营商依然是重任在肩,因为流量压力已经显现,而前车之鉴就近在眼前。其二,运营商必须加快3G应用创新的步伐,因为“先锋”业务已经发展到了要限制规模的时候,而可能出现的亮点应用却依然还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持续保持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那么整个3G产业以及用户的信心、热情,都将受到重创。值得关注的是,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已经到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意见》已于上月亮相,提出了一系列支持3G网络建设、以应用带动网络建设升级的具体鼓励政策。《意见》的出台,无疑为整个3G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运营商的长远布局下,在产业链的携手努力下,中国3G必将克服重重障碍走向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