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报告称到2007年底,中国IPTV用户接近百万,但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达到2686万户,比2006年翻了一倍。同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高速增长相比,IPTV仍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在UT斯达康首席科学家杨景看来,IPTV的发展体制必须创新,否则IPTV的发展速度仍会很慢。
国内IPTV增长速度缓慢
易观国际的研究报告称,截止到2008年第一季度末,中国IPTV用户已经达到了131万。比2007年第四季度增长了大约15.9%。IPTV用户的增长速度无论是同国外比较还是同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增长速度比较,都显得相当缓慢??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去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翻了一倍。二者的用户数增长相差十几倍。
在国际上,IPTV的用户增长速度也要远远快于我国。Parks Associates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使用IPTV服务的家庭用户数量,在2007年底超过1400万,而2006年用户数量仅有470万,欧洲是这个惊人增长数目背后重要的引领因素,去年欧洲用户增长超过了250%。
eMarketer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宽带用户规模为6640万,其中IPTV和VoIP用户规模1870万,所占比重为28.2%。预计到2012年美国宽带用户规模将达到9430万,IPTV和VoIP用户规模将达到4600万,所占比重为49.3%。
不过,有业内专家对研究机构发布的国内IPTV用户数存在怀疑。在不久前召开的2008 IPTV中国峰会上,国家发改委体制改革所产业室主任史炜表示,目前全国有效IPTV用户不过50万,就算到今年底也不会有实质性地增加。
在杨景看来,正是广电部门的四级节目播出体制使得广电本身的收入很少,“电视的收入应该来自于广告,这是电视产业自身的特征。但是中国电视广告收入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广电部门的体制造成的。广电部门收入低又促使他们用行政权力来保障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而对IPTV缺乏热情。”
政策已不是问题
“政策不是主要障碍,做就是了。”杨景表示,从去年12月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到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有关互联网视听节目播出权和电信、广电双向准入的问题已经在政策层面得以初步解决,现在,IPTV产业最紧要的是要在操作层面获得突破。杨景认为,IPTV发展初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都需要经历的客观过程,不能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为政策问题。实际上,随着岁末年初两个文件的发布,良性、健康的政策环境正在形成,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具体怎么做的问题。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杨景举例说,在互联网产业发展初期,新闻网站也面临着类似“牌照”问题的采访权问题。“如果当时互联网企业不是立足于将产业做大做强,而是在相关政策问题上止步不前,互联网产业是不会呈现出现在这样的繁荣局面的。”杨景表示,“当一个有价值的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后,政策会去扶持和引导,而不会去打压和阻止。”
对于那些在IPTV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杨景并不认同。“再拖下去,技术会过时,人才会流失,前期投资也会白白浪费。”杨景说,“目前中国IPTV的发展与全球发展基本上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果我们现在停滞下来,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中国都会在国际上丧失话语权,这对中国IPTV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期待体制创新
中国电信日前已经启动了IPTV机顶盒招标,规模达到57.4万台,这是中国电信第一次采用统一招标的方式发展如此规模的IPTV用户。此举也说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发展IPTV上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虽然电信运营商积极发展IPTV业务,但是由于受广电部门牵制??广电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广电部门显然不希望IPTV此时进来“添乱”。IPTV在国内步履维艰。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也指出,IPTV在国内的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之首便是部分省(市)广电部门对合作发展IPTV业务仍然存在抵触情绪,导致IPTV在各地的推广发展遇到一定阻力。
“目前IPTV发展在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太大问题,政策层面也一样,问题主要集中在体制创新上。”杨景认为,目前与IPTV息息相关的广播体制迫切需要新的变革,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节目营销体制、播出体制和广告体制的变革等,而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做长做大,构建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才是IPTV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2008年整个IPTV产业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实际上,IPTV作为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之一,需要用媒体的发展规律来推动其发展,但同时,IPTV的发展也会给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也会推动媒体的变革。新媒体不仅仅是新的媒体表现形式,也是新的运作方式,而这种新的运作方式也必须放在新的产业链基础之上。同样,新业务也不仅仅是新的业务表现形式,也需要放在新的产业链基础上,不能带动产业链发展的新业务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要构建新的产业链,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杨景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