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市携手 校企联合 共促就业
河南大学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就业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在地市专场招聘会启动仪式上讲话
前 言
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23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 大学生就业难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用工需求明显减少,2009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最为严峻、最为困难的一年。我省高校河南大学面对严峻挑战,迎难而上,创新思路,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推出了校市携手、校企联合等举措,这些举措,不仅惠及该校大学生,而且对其他高校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使大学生们“足不出户”,在校园内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希望更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参与进来,多方携手,共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我能顺利找到这份工作,真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次招聘平台。”已与鹤壁高中签署就业协议的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任欢欢充满感激,“虽然今年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在学校的帮助下,我还是很轻松就找到了工作。”
河南大学今年应届毕业生有9000多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该校在认真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员动员,主动出击,直面挑战,共克时艰”十六字就业工作方针,采取强化目标管理,实行毕业生就业“分片包点”,深化校企联合,探索校市合作,整合就业资源等措施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强化目标管理,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片包点”
河南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方位服务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实行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党政协作,齐抓共管。该校专门成立学生就业工作领导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专用场地和专项经费。
为了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该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就业,学校党政一把手亲任领导组组长,协调部署就业工作。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校目标管理体系,强化对学院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估。2009年,该校以“分片包点”形式,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进一步细化,将就业工作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员。学校领导“分片包点”地负责对应学院就业工作的督导,各学院领导“分片包点”地负责对应各专业系部和各个年级的就业工作,从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员化”的实现。各院辅导员详细摸清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开展一对一的思想工作,促成他们就业。河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专业特长等个人情况,进行深入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教育毕业生消除攀比心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到西部和基层创业的理念,珍惜工作机会,找准工作位置。
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学生多途径实现就业
该校大力构建就业推介平台,在筹备2009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过程中,积极与中国国家人才网、中华英才网等网站联系,发放邀请函13000多份,涵盖了河南省及周边省市的主要企事业单位、教育类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类单位。招聘会吸引了来自浙江、甘肃、山东、深圳等地的近3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带来了近6000个工作岗位。
截至3月底,该校共引进用人单位700余家,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召开大型招聘会1场,中型招聘会十余场,专场招聘会260多场,基本实现了“天天有专场招聘、周周有中型招聘、季季有大型招聘”的“2009就业攻坚战”目标。
在举办招聘会的同时,该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特色,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公益讲座、专题辅导、案例点评等形式,积极开展公务员考试培训,努力提高公务员考取率;加强对考研毕业生的指导与服务,组织骨干力量对学生开展考研辅导。截至目前,该校2009届本科毕业生除特殊专业外,硕士研究生过线率已经超过30%。同时,多渠道搜集发布出国留学就业信息,增加学生出国留学就业机会,大力拓展国际就业市场。
该校还大力开展“下基层”活动,推进“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志愿者”等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计划,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工作。仅选调生一项报名就比上一年增加一倍,达到1200人。
深化校企联合,谋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不少学生感到学校学习的很多课程实用性比较差,在找工作时和就业后感到力不从心。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行,也就是实践能力不行;二是企业录用员工的标准和院校培养人才之间存在错位,院校课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滞后,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河南大学副校长曹奎说。
“如何把经过理论培养的学生变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院校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这就需要利用企业资源来综合培养。”曹奎介绍说,校企合作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高校教育改革的最佳途径,通过奖金资助、预约就业、定制培养三位一体的形式展开。“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岗位的衔接,探索教育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是河大实习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中心目标。
2007年,河大成为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园区在全国高校中选定的首家战略合作单位。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同河南大学签订了《富士康集团与河南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企业为该校提供每年150万元的专项奖学金,设立了七项奖助资金,对11个专业的优秀学生进行定制培养和预约就业。河大从低年级的计算机科学应用、自动化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通信工程等五个专业的同学中选拔组建“设计工程预备班”为富士康集团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库,开通了大学生就业的直通车。据了解,富士康与该校联合培养的首期66名学员,已于2008年3月初进入富士康公司进行实训,7月初正式入职富士康,2009届毕业生中目前也有近70名学生在富士康公司实习。
近几年,河大积极和各个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单位开展合作,通过预约就业、订单培养、岗位培训进校园、实习就业进基地等措施,实现了人才培养环节与实习就业环节的进一步链接。目前合作单位达到40家,实习就业基地突破200个。
探索校市合作,力求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为落实3月20日省委、省政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破解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难题,谋求各地市的支持与帮助,3月24日,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校长娄源功联名向省内各市市委书记致信,邀请各市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部门、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成人才招聘团,到河南大学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信函发出后,得到了各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响应,开封市委书记刘长春、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鹤壁市委书记郭迎光均在接到信函后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并派人专程来到河南大学,协商专场招聘会事宜,商定于4月15日、21日和24日,分别召开鹤壁市、开封市和许昌市专场招聘会。
4月15日、21日,鹤壁市、开封市专场招聘会如期举行,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前来应聘。河大毕业生纷纷表示,在校园内举办地市专场招聘会,给了自己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我们不出校门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减少了我们四处奔波的辛苦和各种费用的支出,这也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各地市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爱。根据现有统计,仅通过两场专场招聘会就引进用人单位305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近6000个。
由学校一把手亲自发函联络供需合作,各市市委书记积极响应并亲自批示,高校与政府紧密联合开展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这在河南大学办学历史上尚属首次。这种由高校发起、政府牵头,联合“团购人才”以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此次合作仅仅是我校与地市合作的一个开端,校市合作的这种方式必将为促进校市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做出更大贡献!”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表示,“对于立足‘多元化’途径,开展人才的集约推介与集约输送,将是我们河南大学在今后几年要重点推进的就业项目之一。”
对于地方而言,和高校合作开展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不仅可以使当地支持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及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有效对接,而且可以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门招聘团,增强招聘活动的实效性;对于高校而言,通过校地合作不仅能为地方输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能够使高校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优化学科结构、改革培养方式、调整教育内容,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大学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不断强化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能力。河南大学与相关地市的成功合作,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且可以启发更多的高校和地市参与到校市合作活动中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让全省高校毕业生能够从地方政府支持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中受益。
大学生就业已不仅仅是高校的事,也已成为社会的责任,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各地市的领导。开封市委书记刘长春表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党委、政府要做好搭台、开源、推动、落实四个方面的工作。搭台,就是地方与高校合力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好平台;开源,就是千方百计深挖潜力,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扩展大学生就业空间;推动,就是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当成重要的人才资源开发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格局;落实,就是在组织领导上抓落实、在政策扶持上抓落实、在创业服务上抓落实、在办好实事上抓落实,确保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为了进一步做好许昌市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各级各部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切实抓紧抓好这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工作,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做好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时瑞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