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中国通信网 |
时间:2009-04-14 |
信息来源:中国记者杂志供稿 |
无论是内容寻找平台和渠道,还是平台增加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融合的过程都充满坎坷。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运营商三者由于背景不同、利益有别、观念差异而产生碰撞,以传统媒体为母体孵化的全新媒体也有各种先天问题亟待解决。
体制障碍
“网站与报社分属两个系统,是兄弟部门关系,很难理顺。”
报纸转型亟需网络的时效、互动和多媒体形态,网站发展则渴望拥有报纸的内容和采编资源,然而,摆在报网融合面前的,有一道很难跨越的障碍—体制。
浙江在线管委会主任项宁一坦言,现在搞报网融合主要是体制障碍。“网站与报社分属两个系统,网站的干部不归报业集团管,是兄弟部门关系,很难理顺”。他说,“我们愿意融合,等待时机成熟”。
《浙江日报》2001年创办网站,2002年和浙江省外宣网、广电网重组,成为现在的浙江在线,三家均有股份,每年省里拨500万的资金。以前,报业集团不太看重网络时,新闻网站面临的竞争也少,浙江在线发展较快,访问量在第一梯队。2007年以来,报业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竞争压力增大,但是,浙江在线的收入仅占浙报集团的2%,不足以吸引集团对其加大投资力度。项宁一说:“网站与报纸一定要揉在一起,两个体系会很累。”比如,南方网现在回归南方报业集团,也是这个思路,这可能是个挡不住的趋势。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钱江报系总编辑冯卫民也表示,浙江在线是独立的,报业集团很难控制。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与浙江在线类似,杭州网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报集团、杭州广电集团共同组建,要对三个“东家”负责,在报网融合上各方关系很难理顺。赵晴说:“过去发展新媒体,报纸与网分离。在一个集团内部,网站与其他媒体平行,谁也不能主导谁。”为了彻底从机制上保证报网深度融合,杭报集团以《杭州日报》为母体创办了杭州日报网,试图解决割裂带来的问题。
而杭报旗下的《都市快报》与19楼互动空间网络的关系仍然有些微妙。2006年,19楼网站从杭州网回归《都市快报》,成立都快网络传媒有限公司。《都市快报》很注重与19楼的互动,总编辑杨星认为,平面媒体的发展轨迹在衰退,几乎没有新的受众,网络媒体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同时,新老媒体的互动打通了只上网、不看报和只看报、不上网的两类群体。而按市场规律运作的19楼网站则有意回避与《都市快报》的互动关系,双方搞活动要签协议,权益都要分清楚。19楼网站总经理林煜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天然竞争关系,当一窝蜂搞报网互动的时候,风险就出现了。
渠道强势
“光提内容为王不行,还要提终端为王。内容供应商很多,而终端是稀缺的。”
近年来,手机媒体的脱颖而出让报业看到了媒体融合的另一个方向,但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却现实地限制了传统媒体旗下手机报的发展,“渠道为王” “终端为王”的背后,作为“内容工厂”的传统媒体多少有些无奈。
浙江在线和杭州网都是从2005年开始推出手机报业务。《浙江手机报》目前有70万用户,《杭州手机报》发行量最高时有50万用户,而中国移动公司自有的《新闻早晚报》在浙江省约有300万用户。
在用户推广方面,运营商掌握着主导权。杭州网总经理沈杰说,杭州有450万手机用户,可拓展的空间很大,他们希望搞活动推广,扩大手机报用户数量,但是移动公司内部有考评体系,要首先保证自有的手机报达到50%的市场份额,并不配合媒体的推广。媒体组织一些汽车试驾、看电影等活动,与手机报读者互动,另外在网站上做一些宣传、互动,但在增加用户数方面收效很有限。媒体手机报的内容需要经过运营商旗下无线数据公司的审核,发送也集中到统一的平台上,手机媒体产业链的中下游被运营商牢牢控制。杭州网曾经尝试开发JAVA模式,用户通过手机软件点击进入阅读,但是,“移动公司不允许技术公司搞软件,运营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杭报集团正在与几个运营商商讨3G的合作问题,社长李建国说:“做内容提供商,一次生成,多次、多媒体传播、发布,这个理念不够。光提内容为王不行,还要提终端为王。内容供应商很多,而终端是稀缺的。”
谈及手机媒体未来的发展,浙江移动公司数据业务部的几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他们把手机报分为12个细分类别,包括时事、体育、娱乐、财经、学习等,以后手机报的专业性会越来越强,细分度会越来越高,将出现更多小众产品。浙江移动正在筹建“全国手机阅读基地”,与起点中文网等内容网站及出版社合作,除了手机终端外,还将开发其他手持阅读客户端。
浙江联通公司表示要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增值业务部的经理沈侃侃强调,运营商能做的主要是用户层面,提供平台和沟通通道,而内容层面则要更多地依靠媒体。他说,手机正在分流主流媒体的受众,媒体应该积极应对,一方面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威胁,另一方面要发挥优势,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推出新的媒体。
怎么融合
“积极介入比消极等待有意义,而且是唯一出路。”
1. 以报为主创办新网?
《杭州日报》创办同名新网站的做法不失为一种选择。然而,原班人马,增加了网站工作,每个记者、编辑的工作量都大大增加,特别是网络报道,形式不拘一格、内容海量呈现,考核就成了难题。目前,在考核方式上,杭报保留了原有的报纸考核,同时增加网络考核,好稿则统一评。总编辑赵晴说,曾经考虑过并轨,但是工作量太大了,于是就把网络考核分解到各个中心去做。
分配的问题更加复杂,还没有解决,现在奖金按人数、频道数、难度系数来划分。网络中心主任瞿刚说,新的考核机制将是质与量、纸媒与网媒的双重考核,将来只完成平面媒体的工作量可能意味着下岗。
社长李建国认为,制约的瓶颈是团队,特别是与先进传播技术相适应的团队。解决的办法一是在内部掀起理念革命,二是争取经过一段时间打造一支全媒体采编队伍,三是培训、引进软件工程师、设计师、视频制作人员等专业人才。
尽管困难重重,《杭州日报》的高层还是乐观的,赵晴说:“前进,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但毕竟给人带来希望和盼望;后退,却一定百分百死路。”他表示现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不急于赚钱,要先聚人气,一年下来看初步效果。
《都市快报》的同名新闻网站尚在筹备之中,总编辑杨星认为:“互联网产品竞争还没有到成熟阶段,还有层出不穷的产品。积极介入比消极等待有意义,而且是唯一出路。”她说,守着传统媒体产品不发展新媒体会很被动,非网络媒体在做网站时,对现有媒体的互补要求不同,这种考虑影响着现有媒体的发展。“在形势不明确的情况下,不妨多走几条路。”
2. 收购有实力的网站?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纸价上涨,广告萎缩,几乎所有的纸媒都在下滑。迅速发展网络,通过互联网扩大纸媒的影响力成为报业的救命稻草。一点点积攒网站的人气太慢,直接把有实力的网站收入囊中成为浙报集团的上策。
冯卫民说,现在要在钱江报系层面建网,打算以收购、控股形式与国内、省内知名网站合作,通过购买缩短过程,高起点、快速度建网,建成高点击量的社区网站。通过把网上热门的经济社会生活话题搬到报上,使版面的内容更丰富,也可以通过网络扩大纸媒的影响力。
报业集团看中的不仅是网络的平台,还有熟练应用网络技术的团队。
《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杲说,关键是借助什么样的平台,如果仅仅是在线的一个窗口,网民关注少,作用就有限。现在报系自有平台知名度小,报网融合实现程度低,购买一个网络人脉丰富、技术先进的社区平台,嵌入发展,不仅可以“借壳”,更重要的是引进互联网团队、理念和技术,传统媒体从业者在这方面还有差距。
3. 网站实现全媒体化?
除了与传统媒体开展互动外,网站自身的多媒体融合试验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首先是网络视频。浙江在线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记者介绍说,今年两会,浙江在线派了十几人的团队,把一辆直播车开到了北京,还在北京建了个演播室,对代表、委员进行专访,通过在线视频直播。另外,浙江在线与浙江电信、浙江大学合作开办了“牛视财经”视频证券节目,每周一至周五与股市开盘、收盘同步在网上直播。
为了便于从事全媒体报道,杭州网重新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拆散原来专门从事视频编辑工作的多媒体部,将之与新闻部重新组合,设立采访部和编辑部。过去文字编辑只编文字稿,图文和视频关联差,重组后有了改观。杭州网总经理沈杰说,原来视频编辑稀缺,现在大多数记者、编辑都会简单的视频剪辑。网站记者出去采访,照相机、摄像机都随身携带,把多媒体内容全部带回来。除了大型直播需要3到4个机位外,多数采访有一台小型摄像机即可。此外,视频编辑还要大量剪辑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在网上发布。杭州网的演播厅拥有专业设备,适合各种类型的网上直播。对青川灾区新年音乐会的网上直播就是一次成功的异地直播案例。
在网上办电子报、电子杂志,发行手机报已经屡见不鲜。今年两会,浙江在线就以报纸的形式做了“两会网报”,每天一个主题,抓热点、焦点,以新形式报道两会。《浙江手机报》编辑对网络内容重新整合,对浙江在线的独家访谈、亮点内容重点推介,重大报道随时发送。此外,还围绕热点话题开展手机网友互动,在手机报上展示网友观点。
文章来源:《中国记者》
|
|
|
|
|
热门资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