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中国通信网 |
时间:2009-04-14 |
信息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
近日,杭州体育场路218号。此时,杭州日报网正式运营整十天。最新一期《杭州日报》业务内刊《这一周》封面上,网站开通仪式的大幅照片十分醒目。
在已经拥有杭州网的情况下,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何要推出一个新的网站?集团总编辑赵晴说:“杭州日报网的组建,是日报应对新媒体挑战,实现传统媒体(单一纸媒)向新型媒体(报网合一)转型的一着关键棋。”
从互动到滚动
回溯网络参与给报业带来的采编模式转变,大体经历了“互动—滚动—融合”的过程,当然,滚动与融合还只是部分先锋媒体的探索和试验。
在互动阶段,报纸和新闻网站是分开运行的,两个部门,两批采编人员,根据报道需要开设互动栏目或互动版面,全国报业大体类似。《浙江日报》时政新闻部主任周咏南介绍,今年两会报道,《浙江日报》开设两个新栏目—“两会视点”访谈栏目和“两会新闻眼”,注重与百姓互动。另外,在报眼上印有“报网零距离”字样,突出网络互动版。
随着报网互动进入常态,报社必然提出深层次的融合要求,于是出现了滚动新闻。杭报集团网络中心主任(原滚动新闻中心主任)瞿刚介绍说,《杭州日报》去年4月开始滚动新闻试验,滚动新闻中心的采编人员由日报和杭州网的记者共同组成,中心主任由日报的本地新闻中心主任兼任,两位副主任分别来自日报和杭州网。在这个基础上,还建立了一个由集团总编辑、副总编辑、杭州网总编、日报滚动新闻中心主任、副主任等组成的联席会议,负责决策和协调、解决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为滚动新闻中心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
多次的滚动新闻尝试积累了经验,然而,网还是网,报还是报,新老媒体作为两个机构的客观现实使这种“滚动”仅仅成为“互动”的升级版,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融合是必由之路
在经济危机和新媒体崛起的双重背景下,报纸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业界确定无疑的方向,报网融合是题中应有之义。
传统媒体不能坐等新媒体接盘。
尽管杭报集团传统媒体的发展势头依然稳健,去年收入80%是靠报业,但是,忧患意识已然成为他们实践报网融合的驱动力。赵晴说:“传统报纸如果不能走出一条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壮大之路,做起来,整个集团发展就不会健康。”他认为,传统媒体的成长性减弱,被新媒体超越是迟早的。但是,不能坐等新媒体接老媒体的盘,趁现在健康,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强的时候,优势传统媒体应支持新媒体。
谈及数字化将使传统媒体焕发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杭报集团社长李建国说:“传统媒体要走向大传媒,顺应数字时代传播规律,必须打造渠道与平台,成为多种信息综合发布提供商。”
报网互动不等于报网融合。
早在2001年,杭报集团就开始报网互动尝试。2006年,《杭州日报》与杭州网联手推出“报网E动”专栏,使报网互动常规化。但赵晴说,互动不完全等同于融合,报纸和网络必须合一,传统媒体才能真正拥有互联网实时、滚动、多媒体的优势,实现新老媒体优势互补。
对此,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高层也有共识。浙江在线管委会主任项宁一说:“报网互动是报纸应用网络的过渡产品,最终是报网融合,报即网,网即报,终端延伸到网络。”李杲也认为,报网融合是大势所趋,传统报纸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报纸转型,必须要有一家网媒,第一步是高度融合,报纸通过网络平台走得更远。
报网融合是传统纸媒发展的必由之路。
杭报的构想是集团旗下的每一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网站,一报一网,通过互联网延续报纸品牌,实现真正的报网融合。瞿刚认为:“对于新闻来说,报网结合‘滚动’起来后,媒体核心竞争力便发生巨变。它延长了新闻产业链条,突破了传统媒体从前在时间、空间及影像表现方面受到的局限;同时,它又继承了传统媒体强烈的策划意识、整合意识、庄重感和携带方便等特性,使新闻产品的传达媒介具有了丰富性和可选择性。”
一报一网后,滚动新闻与全媒体记者概念放大,一次采集多媒体信息,多媒体发布。李建国说,未来目标是所有记者都是全媒体记者,所有部门都是全媒体部门,促使多媒体复合型记者产生。
组织结构变革
2008年10月,杭报集团党委决定,开始试验“一报一网”运作模式,首先筹备建立杭州日报网和都市快报网,定位为新闻网,性质为杭州网支站,整合数字报和即时互动的图文报道及多媒体播报,实现《杭州日报》《都市快报》同一品牌的网络终端发布。目前,杭州日报网已经结束试运行,逐步进入正轨,都市快报网还在筹备中。
同一编辑部,同时运行两种媒体。
在滚动新闻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杭报集团开始探索一报一网模式,欲彻底从机制上保证报网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考虑下,杭报集团把杭州网定位为新媒体,促使它加强原创,发挥社区功能;与此同时,创办一家与《杭州日报》同品牌的新闻网站,即杭州日报网。采用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报纸和网站。
赵晴坦言,报网合一颠覆传统报纸与以往新闻网站运营模式,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没有完全解决到位,具体操作要不断摸索完善。
设立网络中心,负责搭建技术平台。
《杭州日报》首先建立了网络中心,负责技术平台的搭建、维护和日常运行,统筹网络整合和发展,同时负责网站首页的编辑和维护。目前新媒体收入在传统媒体集团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报业投入新媒体的紧迫感不强烈,这时候进入新媒体领域成本较低,主要是硬件方面的投入。
项宁一的观点与杭报的做法不谋而合,他表示,非常赞同报网融合,网站成为技术部,变成平台,为满足需求服务,类似现在报纸的印务中心。
报纸版面与网站频道对口运作。
杭州日报网目前开设有28个细分频道,在分工上,报纸版面与网站频道是相对应的,对口运作。政经、国际、都市、文化、体育等版面各成中心,每个中心同时负责对应报纸版面和网络频道的内容生产、上传。此外,经营中心、办公室、读者中心也有负责的频道。另外,网络报道的考核也分解在各个中心。
采编流程再造
报纸、网络两套采编流程并行。
《杭州日报》编辑部现在增加了网络采编流程,报纸、网络两套流程并行。每个选题的策划都同时考虑网络、报纸分别如何报道。每个记者均要先写网络稿,之后为报纸写稿时还可整合网络评论内容,或者在评论中发现新的线索,进一步深入采访。
比如3月15日的“联合公选首次采取大评委制”报道,该报派5名记者在联合公选的面试现场发回滚动图文播报,然后其中2名记者撰写3篇综合报道,在第二天报纸头版刊登。杭报还在报纸新闻的正文末段注明登陆杭州日报网看直播,这一提示将报纸的读者精准、有效地引导到了网站的相关页面。
李建国提出,报网内容要相互结合、有所分工。报纸可以回溯、综述、深度报道,打消报纸的独家观念。互联网时代,没有绝对的独家新闻,你不报,别人会报,先把消息在网上发布,百姓会跟帖、评论,还可以整合报道。
突发事件实时滚动报道。
杭报的每个编辑都有网络上传的任务,以后上传权限也会对记者开放,稿件一经各中心的副主任审过,立刻在网上呈现。每个记者、编辑都随时做好滚动发稿的准备,一有突发事件,马上在网上报道,滚动时间精确到分秒。从记者出发开始直播,有新的变化就发回消息,网上有滚动的新闻窗口,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记录下的多媒体产品逐一在网上呈现,手机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也会在网络上采用。事件结束后再做深度报道,第二天见报。
瞿刚说,这其实是两种媒介功能的交叠,实现采访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追求的是新闻的完整性、完美性和接收途径的丰富性,即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吃干榨尽”。
策划活动,把报网巧妙结合。
杭报要求每个中心都要定期策划活动,组织任何一个活动,首先考虑与网络相结合。例如,今年3月对旅游消费券发放及游客开始游程的报道,杭报确定了“长三角读者大春游”的主题,上杭州日报网抢旅游券成为活动亮点。网站上滚动播报即时新闻,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报纸上也做了全方位的报道。
网上聊天报料,扩大新闻线索来源。
《杭州日报》和《都市快报》都在网上公布了QQ、MSN报料号,引导读者使用聊天工具向记者、编辑报新闻、传图片、说心事、找帮助。这些聊天内容往往会成为新闻线索或者新闻素材,甚至有些读者自己拍的照片和视频可以直接作为内容产品,在报、网上采用。这不仅扩大了新闻线索和内容来源,还有利于增加读者黏度。
此外,上网用户多为年轻人,杨星说,QQ网络热线开通后,参与人群年龄大大下降,与读者的沟通完全不一样,把聊天记录直接做成版面,平面产品有了现代感,互动性比较突出。“这不是外在表现,实际上是一种时代精神。” |
|
|
发表评论 |
[url=http://www.bjxy... |
|
|
|
|
|
热门资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