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放眼中部看发展”六省巡回采访团在合肥接连采访了四家企业:日立建机、江淮汽车、科大讯飞、合肥格力。
东道主的安排用意深刻:四家企业两种类型,一类是自主创新的典型,一类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两种类型相得益彰,“安徽制造”之中有“安徽创造”,“创造”推动“制造”。
在江汽集团宽敞的厂区内,来自中部六省的记者竞相尽情试驾“宾悦”、“同悦”、“瑞风”、“瑞鹰”,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汽车赞不绝口;在科大讯飞,“能听会说”的语音合成和识别技术,让这些见多识广的“名记”充分领略了高科技信息产业的神奇。
“日立建机的挖掘机主要产自合肥,今年销售收入将超过80亿元,已经成为日立集团在海外投资的榜样。”“合肥格力从开工到建成投产仅用了两年时间,现在每天创造产值2000万元,是珠海格力集团三大制造基地之一。”企业负责人的介绍,明白无误地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合肥乃至安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成为外来投资企业迅速成长的“沃土”。
“相信你们在经过短暂的采访后,会对合肥的快速发展留下深刻印象。”3月27日,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接受采访时充满自信。2008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五项指标增速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合肥的变化是全省快速发展的缩影。自主创新、承接转移正在成为加速安徽崛起的强劲“引擎”。
2008年10月中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两个重要决策:全面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进而拓展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发展轨迹,充分表明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正在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加速崛起之路。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集中了我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合肥将建设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正在建设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将成为合芜蚌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动机。
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样使我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去年10月中旬,省政府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报告,仅仅过了两个多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就获国务院批准。
2008年,省外来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3226.5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超过50%;今年前两个月,我省利用长三角地区资金1000万元以上项目共6133个,投资总额7084.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7.1亿元,同比增长84.9%。这些数据雄辩地证明:在中部六省,安徽无疑是面向东部沿海发展先进省份的“桥头堡”。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地理上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据介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涉及城市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9市,国土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万。其基本思路是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示范区将以现有开发区为主,又要在沿江、沿交通干线、沿大桥、沿港口等规划一些新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在主要承接工业的同时,将积极承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转移。在梯度承接的同时,还要提高承接产业档次,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嵌入式承接环境和平台,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功能,使之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安徽采访的四天时间里,看风土人情,进大厂名企,一个努力奋起中的安徽给人印象深刻,一个着力东进、并希望在中部实现率先崛起的安徽更让人难以忘记。安徽正悄悄转换着角色,大步迈向自主创新的‘创造大省’。安徽经验与做法也值得中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借鉴。”来自河南和江西新闻媒体记者作出如此评价。(记者陆列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