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3月20日消息:1110万网民、21亿个网页、400%的网页年增长率———在昨天本市召开的全市网络文化工作会议上,最新披露的几个统计数字概括了上海互联网蓬勃发展和网络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状况。不过,假使离开这“亿”与“千万”量级的宏观叙述,转向微观视角,就更容易在上海发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网络生态。去年是上海历史上网民总数首次达到千万台阶的一年,城市与互联网之间互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看看近六成的互联网普及率,“虚拟世界”已真正成为经济与社会的血管和神经。健康和谐、创新向上的网络生态所折射的,正是我们这个东方大都市的现实光影。
从“网民书记”到“居委版主”网络生态凸显和谐
在上海,网络媒体已颇具影响力,它不仅是新闻的海量平台,更成为链接社会各界与市民的直通车。仅东方网一家,其直播访谈量连续3年实现翻番,特别是过去一年,视频直播超过100场,访谈直播超过500场,俞正声、韩正、刘云耕、冯国勤等市领导和各级主管部门官员都走进东方网直播间,直面千万网民群体,网络平台使得政府透明度大大提升,也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
最受网民关注的一次“网聊”,莫过于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交流。近2个小时里有20万网民参与,现场气氛活跃,网民提问一针见血,书记回答实事求是,从应对金融海啸到稳定房地产市场,从促进创业就业到完善社会保障,话题很多。在回答网友关于“孩子成绩越来越差,素质教育该怎么办”的提问时,俞正声坦言“这个问题我现在回答不出来”。这份“答不出来”的坦诚和勇气,使此次“网聊”获得了“最真诚的访谈”的评价。
自述网龄超过20年的俞正声称得上是一位特殊的网民,而在杨浦区,被俗称为“小巷总理”的居委干部则在去年成为另一群受关注的特殊网民群体。去年,在杨浦几个新建小区的论坛上,居委会干部首次以“版主”的身份亮相。起初,此举不仅引发轰动,还受到了一些业主质疑。但经过充分交流,特别是当“坛友”们发现,论坛上的“牢骚帖”获得了高效的解决,“疑问帖”收到了满意的解答,猜疑自然消散。
事实上,面对着社会的发展,居委会“串百家门、知百家事”的传统工作方法正经受考验,有的社区干部甚至都很难敲开居民家门。为此,变“现实的串门”为“网络串门”成为信息时代的自然选择。借助社区BBS,“新版主”经过市级的专业培训后,在服务居民的同时,也发挥出化解矛盾的作用。
据统计,在"新版主"的主持下,新江湾城的业主BBS去年发帖达35万余条,每个帖子平均引来430次点击和10个回复。人们发现,BBS上的牢骚埋怨少了,建言献策多了。"网络和谐"也带动了现实社会的和谐。
从"互联网小说家"到"数字农家影院"网络生态激扬创新
在如今的网络文化产业上,上海企业在国内占据着众多的"第一"---第一家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最大的原创文学平台"起点中文网",最大的在线招聘平台"前程无忧",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网"携程",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盛大"。造就这个"第一群体"最重要的因素,是上海网络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他们不仅是市场份额的"第一",更是国内进军相关细分行业市场的首个"吃螃蟹者"。
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拥有超过190亿字的原创文学版权,众多"互联网小说家"的云集,也带来了2千万注册用户和日均2亿的页面访问量。加上其在全球首创的"免费游戏"模式,近半年来,盛大的股价在半年内逆市大幅上扬30%。对创新的价值,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看得很清楚。万维网发展已经20年,已有的需求都被充分挖掘,"从0到1"的创富机会已很少,这给企业以创新眼光寻找战略机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企业界的技术和商业创新,本市带有公益色彩的文化机构也在不断调整网络时代的服务方式,在全国展露"率先"的姿态。目前,对上海市郊农民来说,看电影已不再依靠"露天电影院",本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成立1年多来,通过卫星下载建立了超过500部影片的影片库,放映各类拷贝3万部,全市1200个建立了文化室的行政村,每周放一部电影已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此外,随着全市性文化服务网络的升级,图书馆、社区课堂的各类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深入街道乡镇,去年,享受到各类公益性网络文化服务的市民超过300万人。
自2003年以来,依靠持续的技术和商业创新,上海网络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接近25%,在文化服务业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本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据悉,本市已将网络文化事业的发展定位于"上海战略"的高度,下一步将加大集聚全社会优质文化资源的力度,打造全国性、国际化的网络文化产业集成、处理、分发平台,并在全市建设一批重在服务模式创新的网络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其中,"东方慧谷"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去年12月已在嘉定奠基,这个以发展3G移动娱乐、数字媒体、内容软件、宽带多媒体应用和多媒体展示等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将建设成为本市网络文化产业新的集聚地和增长点。
从2亿次爱心点击到6000条投诉网络生态传播文明
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社会的庞杂纷繁可以说毫不逊色。对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来说,净化网络环境、引导舆论的任务非常艰巨。不过,上海的网络生态在倡导文明、弘扬正气方面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去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上海互联网界立即推出"千万网民抗震救灾爱心集结"活动,在这个由全市数百家网站携手参与的活动中,10天时间,主办网站的页读数突破了2.3亿次,相当于在上千万网友中完成了2.3亿次的爱心接力。
北京奥运会期间,上海15家新闻网站共刊发奥运新闻7万多篇,各类网站开展"我的奥运"亿万网友祝福北京奥运作品征集,全市网友踊跃参加。
文明是主旋律,但对在网络生态中"藏污纳垢"的角落,上海也决不姑息。过去1年,本市累计关闭违规网站约700家,删除低俗、淫秽色情类图片、帖子等网上内容30万个,删除涉嫌低俗的视听类节目和帖子7.7万个。
不仅在自身内部开展"大扫除",本市网络文化界利用自身优势,借助网络汇聚人气,吸引眼球的效应,成为城市文明环境建设的推动者和监督者。在去年新成立不久的"文明在线"网站上,市民可以自由发帖,反映身边所见的不文明现象和市容死角。半年不到,"文明在线"的日均页读数已超百万,各类举报投诉、建议累计近6000条,已处理1600条,正在追踪2600条。在推进世博行动、集民意汇民智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受到各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