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健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应审时度势,首先要在理论高度上全面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把握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市场经济给德育带来的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如何批判、继承和借鉴;在国际国内社会转型期怎样坚持学校德育的导向作用;按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青年一代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和人格特征;学校德育怎样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革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新的素质,以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等等。在此基础上,正确指导德育实践,建立既培养高尚人格,又发展有个性、自立性、竞争性人格的现代德育观,建立既有统一素质要求,又分层次,成为系统工程的德育观和内化效应,讲长远效应,终生受益的辩证发展的德育观。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自觉能动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自我教育的认知能力,激励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启发、调动其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帮助其确定自我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制定自我德育教育的计划,并推动其行为控制,促使其长善救失。
现代科学的德育观是大德育观,要求学校德育与广泛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既有党委、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协会等参与的纵向德育工作体系,又有由学校和家庭、社会相配合的横向德育关系。各方面都围绕培养“四有”新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构建成多经纬、多频道、多方位的德育组织网络。
学校德育总是反映社会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用社会准则去规范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态度严肃,旗帜鲜明。尤其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呈现多元的形势下,学校德育的规范作用更有其长远的现实意义。没有学校德育一元规范的作用,就不可能营造多元思想文化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道德、新思想。
总之,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社会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存,高职生受到来自各种思潮的冲击,往往处在一种迷惘、困惑之中,这使得高职院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职院校德育在新形势下对高职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还能否发挥主渠道作用、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以及怎样才能发挥这些作用,已成为德育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严峻的挑战,也会成为德育改革的最好机遇,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振奋精神、开拓前进,建立高职生道德思想生成机制和引导机制,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为构建高职生良性道德观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