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亦菲
温总理在3月13日的中外记者会上谈到全国经济形势有一句大白话: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人的心开始暖起来了。并说心暖则经济暖(见新华网2009年3月13日)。
在这里,总理生动地指出经济回暖的关键是广大公众“心暖”。“心暖”也就是心情开朗的显示。生理常识告诉人们,一个人全身着凉就意味着生命有危险;同样,救治病人,首先要救心,也就是暖心。
总理分析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状况,强调指出公众“心暖”这个关键问题,既是事实同时更充满辩证。分析形势首先看到人的因素,尤其是公众的因素。公众“心暖”,说到底是对中国经济形势平稳较快发展有信心,对尽早走出金融危机有信心。
那么,公众“心暖”从何而来?依笔者之见,是“暖心”的结晶。“心暖”是“暖心”不仅是字词位置的颠倒,也包含主观与客观因素发生作用。
从去年起,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以来,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公众进行“暖心”。比如,提出斥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体现四项内容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立即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应,更在世界引发震动效应。“一揽子计划”核心是重点解决公众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也就是着眼于以人为本。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发挥杠杆作用。去年11月信贷4700亿,12月贷出7700亿,今年1月贷出1.62万亿,2月份贷出1.07万亿。银行如此大幅度增加贷款,既证明中国金融机构稳定,同时也证明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到位。而今,“一揽子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为推动经济复苏起到了引擎作用。公众设身处地感受到了,时下银行正常营业,人们正常生活,社会秩序保持稳定。人们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上感觉到中央关注民生决策的巨大威力,感到了“心暖”。
当然,“暖心”还体现在各级官员勤政为民方面。平心而言,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也给各地的公众生活带来新的困难,这是公众最愿意看到的。但是,面对困难,各级官员没有回避,没有空喊口号,而是运用各种渠道开展在线访谈,大接访和官员深入基层与公众交流等形式,与公众一起研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设身处地关心公众的生产生活。温总理在两会前的在线访谈,更为公众“暖心”,率先垂范。
“暖心”说到底,体现执政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特殊困难环境中,关键是帮助公众认清形势,既要看到危机的一面,更要看到机遇到来,从而树立信心。
“暖心”,决不是暖在口,而是通过实实际际的行动付出努力,让公众感觉到政府在身边,政府做后盾,心地踏实坦然。而今,公众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仍然不少,需要各级官员拿出办法措施,更要拿出心思,拿出真诚与苦干,用真诚的行动令公众“心暖”。
“心暖”与“暖心”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两句大白话,更是政治明白话。温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出“心暖”之说,祈望万千官员能走进为公众“暖心”之列,为公众“暖心”竭尽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