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再度成为焦点话题。“银行对中小企业苛刻,看似规避风险,但却给经济带来了更大的运行风险和隐患。”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联合和讯网访谈时如是称。
这并非危言耸听。来自工信部的调研显示,中小企业已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60%,企业数量的99%,解决就业数量的80%左右。中小企业能否突破关键的融资瓶颈,承受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亦与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对此专家建言,可考虑在传统的外部担保思路之外,通过完善相关技术平台,使企业自身经营信息成为担保物,从而使其从银行获得融资。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架构师、集团创办人徐少春指出,企业日常的财务、业务数据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偿债能力,可以将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作为有效“抵押”,将其与银行贷款风险评估打通,从而形成“无数据、无信用”的评估系统,银行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贷款发放。
从具体操作来看,监管部门或者第三方机构均可搭建这样的平台。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通过采集中小企业的非银行信息做过类似探索,中心提供中小企业应收帐款公示系统,金融机构可免费登记和查询。一些公司,如友商网通过提供在线记账系统,使银行能够查询所贷款企业的帐目,亦推进类似平台的搭建。但是这些努力背后,外部担保体系的完善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些代表委员强调了此间政府性担保机构的重要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提交的提案表示,为解决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地方政府应以财政出资形式,设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组织信用担保机构。而作为对这种意见的回应,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在此间透露,中央财政已计划今年拿出10个亿,并配套地方资金筹建330个担保机构,从而撬动约2500亿的银行贷款。 此外,再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亦是重要的方案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