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校园里,好友见面不用对话用指尖。陈飞 摄
像虫一样从被窝里钻出来,蓬头垢面地跳下床,打开自习桌上的电脑,查询昨天发帖的点击率——不管此时是凌晨还是中午,河西高校城的校园网络文学写手总是以这一动作来拉开一天的网络生活序幕。
目前,无论是文学网站还是省会各校BBS上,到处是他们零落的手迹。
网络写手胡帝初次接触网络是在2000年。“那时写完后,一身轻松地跑出来,次日偷偷去看点击量时总是让人感到兴奋。”虽然现在已经是中华文学复兴网总编辑,想起当年在“堕落街”上昏暗破旧的网吧里泡坛的青涩岁月,仍是一副小儿郎模样。
中南大学文艺学研二的学生李炜也是从迷网络文字到参与网络文学写作,对于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他很有感触:“我在网上发的东西,没有稿费,但是获得高点击率,觉得比发在纸媒体上更高兴。”
对于河西高校区宿舍里、寝室里、网吧里、教室里、图书馆里的网络写手,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认为,文学湘军正在积蓄着书写网络传奇的能量。从网络的出现到兴起,17年历程,欧阳友权视之为一部最短的文学史,并著写了中国第一部关于网络文学发展历程研究的著作《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
欧阳友权说,要赶紧记录,他怕来不及。这些文字跳跃在那些虚拟的空间里,一消失就“了无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