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艾瑞咨询高级副总裁阮京文近期做客新浪,就即将选出的“网民节”以及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话题与网友展开交流。他们认为,网民节的制订将对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图:姜奇平和阮京文 左为姜奇平)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发起的中国网民节日期将在2009年1月6日公布,这将是一个由网民投票选举产生的节日。目前,网民节组委会将目前票数最多的三个日期,独家通过新浪网进行复选阶段的评选,专家将参考投票结果进行评议,并最终确定“中国网民节”的日期。
精彩观点:
- 网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推动者,这个作用特别明显。因为我们看到改革开放30周年来它在不同的时代,这种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最早是农民,后来是市民,后来是网民,正好是三次浪潮,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姜奇平)
- 网民的可爱来自于他的真实,他有可能是因为比如说有时候网民发表的一些观点,其实是属于匿名形式的,所以他们会把自己很真实的一些想法能够呈现出来,这样的话其实对于表达一些自己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看法,这样的话所表现出来的感觉还是比较可爱。(阮京文)
- 我觉得定这个“网民节”非常有必要,网民已经有将近3亿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德国人口加法国人口加英国人口的总和还得多,对这么大一个人群,“网民节”其实是给他们的一个很好的标志。(姜奇平)
- 对于投票选网民节的做法,我觉得是求同存异,只要调查本身是公正的,而且可供他选择的选项、答案尽可能稍微多一些,出来的结果我觉得大多数网民认同的话,基本也就没什么问题。(阮京文)
网民将推动社会进步
主持人马全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进入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马全智。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中国网民文化节,也就是网民节,启动典礼将在2009年1月6日举办,到时将公布“网民节”日期,这将是一个由网民自己投票选出的节日。网民节组委会将目前票数最多的三个日期,独家通过新浪网进行复选阶段的评选,专家将参考投票结果进行评议,并最终确定“中国网民节”的日期。
今天很高兴我们邀请到两位重要嘉宾做客,一起聊聊这个网民节。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先生,欢迎您,姜老师。
姜奇平: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以及艾瑞咨询的高级副总裁阮京文先生,欢迎您,阮总。
阮京文: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请两位嘉宾谈一下,在你们心中网民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比如说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特质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一个合格的网民?
姜奇平:我觉得网民自然就是上网的老百姓了,我觉得这些人在平常中他可能是农民,可能是市民,但是作为网民呢,我觉得他是一种数字化生存的这群人。从他们的特性来说,我觉得具有草根性,具有参与性、合作性,我觉得这些特性都会是网民比较主要的特征。
主持人:阮总您看呢?
阮京文:从网民属性角度来看,这部分人群更多的是年龄相对比较年轻一点的人群,大概35岁以下的人群大概占到75%左右这么一个比例,这个人群比例其实要比10年前,因为中国互联网10年发展,10年前的时候中国的网民可能还是比较年轻的一个群体,更年轻化一些,现在越来越向姜老师所说的这种大众化。从特质来讲,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特征,一个是心态比较开放,第二个是属于应该算是一群比较可爱的一部分人群,并且他比较真实,有同情心等等,并且他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大概是这个特质的人群。
姜奇平:我补充一下,我们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正好前段时间做过一个调查,我们从网民权利这个角度去调查,我们发现网民和非网民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同,就是有91%的网民问他到网上是什么东西最吸引他?都是说网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我觉得网民他是这种叫主体价值,这种意识非常强,他是一种崇尚多元化的选择,这点超过了非网民的数字超过一倍,就是选择更加喜欢,有更多选择,这样选项的网民,超过非网民一倍。
阮京文:其实有更好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主持人:刚刚姜老师提到“草根性”,这点我比较有感触,是不是草根性恰恰是我们互联网这么多年来能够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阮京文:草根性看怎么想,我觉得跟Web2.0有一些关系,这个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来讲肯定是一个利好或者促进的因素。
姜奇平:对,因为过去在传统的媒体或者说在经济中,或者在社会生活中,更多的关注的是精英的作用,等于他们缺乏一个舞台,实际上互联网是给了这些草根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他们经常跑到舞台的中间来。
主持人:刚才阮总讲到网民“挺可爱的”,我想听听您怎么看这个,平常是不是有一些观察跟感触?
阮京文:网民的可爱来自于他的真实,他有可能是因为比如说有时候网民发表的一些观点,其实是属于匿名形式的,所以他们会把自己很真实的一些想法能够呈现出来,这样的话其实对于表达一些自己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看法,包括一些具体人和具体事情看法的时候会比较直接,比较直率,这样的话所表现出来的感觉还是比较可爱。
主持人:他有了一种安全感,导致他说起来也会比较自由,比较真一点。
姜奇平:对,他比较有真实感,比较少了虚伪。反过来说,他看到谁虚伪他就非说他不可。
主持人:我们两位嘉宾怎么看互联网业发展了有十几年了,网民在中间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同时他们又带给社会哪方面的价值?
姜奇平:我觉得网民其实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觉得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推动者,这个作用特别明显。因为我们看到改革开放30周年来它在不同的时代,这种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最早是农民,后来是市民,后来是网民,正好是三次浪潮,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所以我觉得当网民出现了以后,你看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更多的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这个里边我觉得他起的作用不亚于农村改革中的农民,和在城市改革中的工人,他是推动新的浪潮的一个推动者。对于社会价值的影响呢,简单的说我觉得对于我们所说的真善美的标准,其实它都有一种巨大的重塑。
首先什么是真?我觉得在网上他甚至可以说是虚拟的比真实的更加真实,他是一种未加扭曲修正过的真实,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真实,凡是看到了有假的东西,这个网民是最恨假的东西,什么周老虎了什么这个那个,你只要是假的我就就要把你,不干净还原到真实世界本身,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真的价值的一种重塑。因为以前我们说的真是要经过反复提炼提纯以后得到一个真相,但是这个真相是不是和我们生活中感受的真相是不是一致的?网民追求的是这个东西。
对于善,我们过去更多的是公共的这种善的概念,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多元化的善,他是活的更加自我,首先你说这个东西好,我得看我自己感觉真的好,才可以认可,否则的话你弄出一个很虚伪的东西,大家是非常反对伪善这个概念,所以他这个善剥离了伪善这个概念,变成了真的从多元化的自我出发的这样一种善的感觉。
那么美呢,我觉得它是推动着向什么方向转变呢?从艺术高于生活变成生活本身美,你比如说老鼠爱大米,它是一种生活美,反过来说你假模假式的艺术家在那儿无病呻吟似的就不美,很多晚会为什么办的不美,就是我觉得那个美是脱离了生活的美。所以我觉得对真善这些基本的价值其实起到了一个重塑的作用,还原到了真实世界。
阮京文:我同意姜老师的看法,补充两点,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中国网民现在是将近3亿了,占到中国整个群体大概五分之一的人群,其实这部分人群我觉得他是推动中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原动力,这是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才会再放大到刚才姜老师所说的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对于真善美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社会价值,因为互联网这种媒体和它所具有的互动性,其实对于舆论监督,包括一些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其实还是能够起到一个比较正面的促进作用,这个是有比较大社会价值。
主持人:就是说除了对于网民本身有改变,对这个社会整个环境也是有改变。
姜奇平:对,他已经成为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的一个作用。
主持人:未来会不会往相关的制度也会更多的参考,考虑到网民的因素。
阮京文:肯定的,因为中国网民随着他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未来可能说全民皆网民,有这种趋势。所以网民本身其实到现在我们来谈网民,未来可能就不用再谈网民或者谈互联网了,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了。所以未来国家肯定会利用因势利导,会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来加强我们国家相关政策的一些制定的严谨性,满足一种很好的促进方式。
姜奇平:全民都是网民了以后,作为网民中的一些特性,不同於传统的这些农民、居民的这种特性,他会充分的表现出来。
阮京文: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手段,能够把一些人积极的真实的一方面表现的更充分。
网民文化过去未得到充分重视?
主持人:刚才我们讲到很多网络给大家带来的好的方面,我们也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我们目前的网络文化会存在哪些方面问题,我们接下来怎么引导改善这些问题?
姜奇平:这个其实要说问题的话应该有很多的方面,你比如说网络暴力,比如说在网上的这种攻击,包括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包括扭曲舆论,比如说给它商业上的一些误导,包括垃圾邮件、黑客,这些都会是负面的东西。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做过一个研究,我们认为实际上要想解决这些负面的东西,你比如说网络暴力,最首先的是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其实是尊重网民权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这个网络暴力你仔细看,他是一种什么现象,他是只肯承担权利,不肯承担义务,权利和义务不对称,但是反思对网络的规范来说,我们首先得尊重你的权利,他才会尽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如果他的权利不被尊重,他就感觉到我为什么要承担义务呢?现在很多网民之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不是不想不负责任,而是说这个地不是我的,他觉得,我可以乱撒种,他如果说你让他参与管理,让他去共同的合作,这样我认为他觉得这个地是自己的,他的行为就会要好的多,我觉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他有一个网民的自律和规范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去管的问题,网民首先要自己管理自己,行业也有一个自律。如果没有这个自律,最后就变成警察抓小偷了。
第三,我们要加强政策法规,要提供一种稳定的有序规则和秩序,但这个东西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那些东西。
阮京文:我这边的看法实际上,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说网民文化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这是最大的问题。只有说我们看到网民本身具有一种文化特征和一种特质,然后去引导,才是这个事情的起点。针对未来的重点来讲,我觉得三个方面吧。
第一个方面,从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方面,起到一个规范一些原则性或者制定一些原则,这个实际上是相对来讲比较滞后的;
第二块,其实网民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受到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的这种引导的,所以我觉得加强这种互联网从业企业的管理来讲,对于网民的引导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和方式;
第三个,是通过舆论和通过一些活动,来对于网民自身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特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话才能够从比较正面的,或者说不是说这种硬性规定的角度去疏导网民的文化向一种更心态开放、更真实的一种、更负责任的这种文化特征去发展。
姜奇平:对,我也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现在我觉得从各方面主体,实际上都是一个建立秩序的问题,秩序就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突出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其实不缺乏法律,法律现在有30多部法律针对网上治理的,但是仍然没有治理的效果很理想。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关键是制定这个游戏规则的时候各方都要参与,尤其是网民要参与制定游戏规则,这个才是最主要的,这个游戏他如果不参与游戏规则,他就想着怎么作弊,怎么破坏你的规则,但如果这个规则是我制定的,我为什么要破坏我自己制定的规则呢?所以我认为现在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要让网民参与制定网络的游戏规则。
主持人:这也就是网民的文化没有真正的被重视起来,因为他之前就觉得你说的算,我就是看。
姜奇平:对啊,你给我制定,你又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有不合理的他就开始了,连你合理的我都不遵守了。
主持人:两位嘉宾根据经验来看,要让网民参与是不是最后真的可以实现?
姜奇平:我认为首先是要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指导思想,有一个共建,和谐社会需要共建,需要政府、社会加网民共建,如果说这里边缺了一个主角,别人制定规则让别人去遵守,这个往往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阮京文:对,我觉得主要是对这个平台的管理,因为Web2.0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互联网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所以在一些文化建设方面加入网民自身的一些元素和一些意见,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姜奇平:我举个例子,咱们说具体的事情,你比如说前段时间出台网店新规,要给消费者开网店,要办理手续,这个不是说你绝对不能制定这个东西,但是你得听证,你得听大家意见,这样你制定的东西大家才会遵守,如果你这个东西没有征求大家意见,本身就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你可能没看到,那抵触自然就多了。
制定网民节有利于互联网产业发展
主持人:我现在想到我们最近刚谈到的主题,就是“网民节”。现在有一些声音很好奇,说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网民节”?我就不知道两位嘉宾对“网民节”是怎么看的?
姜奇平:我觉得“网民节”非常有必要,因为他作为一个群体现在已经有将近3亿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德国人口加法国人口加英国人口的总和还得多,对这么大一个人群,我觉得恐怕应该,这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主体的部分了,或者说主体之一的部分,“网民节”其实是给他们的一个很好的标志。
阮京文:对,之所以把“网民节”提出来,我觉得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这部分群体,至少重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这个对于互联网和我们网民都是一个好的事情。
第二个,由于未来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来讲,它相对多元化,所以我觉得需要通过“网民节”的制定能够起到一个疏导互联网整体发展的这样一个途径和通路。
第三个,希望能够让网民通过“网民节”,或者说结合“网民节”本身所举办的一些活动,让他们确实感受到互联网给他们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工作,带来的一些真正的改变,能够了解互联网本身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希望能够让他看到互联网本身发展的未来,对他而言或者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好。
主持人:这个节日对咱们整个互联网产业发展还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网民节”票数最高的日期现在有三个,一个是9月14日,一个是5月21日,一个是4月20号,两位嘉宾自己更偏好哪个日期,或者有自己喜欢的日期没有被大家投出来?
阮京文:9月14日是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4月20号是中国互联网跟国际互连网对接,5月21日是。CN域名的发布,其他还有几个日期可以参考一下,比如06年12月18号,实际上是美国时代周刊当时是做了一次活动,是评价当年的年度人物,当时得出来的结果是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虽然它处在美国,但是网络无边界。剩下08年6月20号是胡主席做客人民网,倾听网民声音,然后7月20号,公布数据成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这些数据都有一些内在价值。如果从个体角度,就是我作为一个网民角度来讲,我可能比较倾向于9月14号和06年12月18号,但是我只是三亿左右网民左右当中的一个个体,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把这个网民节的节日,某一天日期具体确定了,然后交到网民手里面,我觉得新浪可以利用它领先的门户平台,然后做网民的一些调查结果,通过结果本身确定最终的日期。
姜奇平:我觉得这个日期其实都是一个符号,这些我觉得非常赞成他的见解,就是说应该权利交给网民,让网民自己自发的生成这个东西。因为现在具体要说到这几个节日,我也是作为一个网民,甚至一个资深“网虫”这个角度看,我觉得首先是都有点缺陷,因为它没有跟网民直接联系,说这事就是跟网民有关的事情,比较少。如果都没有的话,那其实可以随便指定一个,大家谁投票多,赞成哪个多,就是哪个了,甚至你随便定一个9月1号开学的日子,好记的日子,都可以,它只是一个符号而已,除非是说这个日子本身真是有什么含义,跟网民有特别有关系,如果没有这种特直接的关系,只是间接关系,我觉得随便哪个都可以,就是看大家的意思。
主持人:其实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志性特别大,能够引起集体认可的那么一个事。
阮京文:对,最好还是能够有一定含义吧。
姜奇平:要是有含义,最好跟网民有关系。
主持人:对,两位嘉宾怎么看现在由网民自己投票选节日的这么一种方式,因为大家肯定知道它会引发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很多人觉得你投出来这个不一定是我喜欢的,最后网上会不会引起一片争论?
姜奇平: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大,因为有票在那儿,谁投的票多。
阮京文:求同存异,只要调查本身是公正的,而且可供他选择的选项、答案尽可能稍微多一些,我们在选项的设计上已经基本上考虑了就是尽量记出这些日期出来,让大家做选择,然后把每一个日期包含的内涵做一个描述,出来的结果我觉得大多数网民认同的话,基本也就没什么太大问题。
主持人:其实阮总这是艾瑞咨询也是这次活动调查的参与方之一,这次调查做下来以后,给你们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阮京文:因为艾瑞是一个专注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专注于互联网研究的一家公司,我们本身的使命也是希望通过自身对于产业的研究,通过对网民的研究,推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也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次“网民节”的前期那些调查活动当中,希望我们的调查结果能够帮助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运营企业,尤其是网民,能够了解网民的一些行为,能够带来一些帮助。
主持人:历时三个多月,采集的问卷大概有十几万份,这么一种投入是怎么一个量级呢?
阮京文:因为实际上艾瑞本身只是推动这次调研的一个实际的经营机构,我觉得还包括像协会,包括很多媒体的支持,单纯要衡量它的经济投入来讲,我觉得其实花费了很多,但是作为互联网从业当中的一个企业而言,包括在协会的带领下,我觉得我们不是把这个看的特别重。
主持人:反过来的话,你觉得会给艾瑞带来哪些方面的提升呢?
阮京文:首先我们在参与这个事情的时候,怎么说呢?早期其实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事情,因为早期跟协会在沟通的时候也是说,艾瑞作为一家第三方的运营公司帮协会做一些基础性的调研工作,希望能够对“网民节”的承办,或者说这个节日的确定能够带来一些支持。对于艾瑞本身的提升,单从这件事情来讲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因为我们是一家,从研究公司来讲是一家商业公司,而这次活动是一个典型的非商业行为。
主持人:就纯粹为了推动这个事情。
阮京文:对,可能艾瑞这个品牌在网民当中能够有更多的认知,其他的意义可能并不是特别大。
主持人:姜老师,对于这项调查工作有没有自己的一些建议?
姜奇平:我觉得首先这个机制很好,应该说互联网协会,我们的有关咨询公司和网民结合来做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模式就比较好,你像过去的节都是国家定,这事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把权利交给网民了,而且是由互联网协会作为一个行业的自律组织来做,我觉得这个定位非常好,所以这个事的意义,其实这个不亚于我们确定一个节日。至于说结果怎么样,我觉得这就是看网民的意愿,当然有些人可以改变,比如说我们是不是挑选范围应该更大一些,让网民也更多的提一些,但这些我觉得都不重要,其实就是一个符号。但这个事本身我倒觉得是一个,这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自律的这么一个自我组织,自组织发挥他的作用,这件事非常好,很有意义。而且我觉得像艾瑞咨询公司他们也是很专业的,像我们专业研究的人也非常看重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是很有权威性的。
给办好网民节支招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谈到了对“网民节”的一些预期,现在很多大家创造的节日也正在流行,大家觉得“网民节”到时候定下来以后能不能流行起来?
姜奇平:我觉得应该可以,其实中国人从历史上就有过节的这种传统,而且他有一个移风易俗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他的节也是与时俱进的。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发展到这个时候了,应该给大家一个这样的标志,到这个时候去表现自己,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
阮京文:我觉得其实“网民节”如果说不希望办一届、两届就黄掉,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说真正关心网民在关心什么,就是真正通过“网民节”所办的一些活动和所呈现的一些内容,能够让网民知道,或者说获得一些利益,比如说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包括可能十年后、二十年后互联网本身对于他们而言有什么样的直接关系,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觉得可能还需要赋予一种内涵或一种精神,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在看过去的十几年、二十几年,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在慢慢的好像在消沉,而国外比如说你像刚过完圣诞,很多现在年轻人对一些很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而且国外在一些节日包装方面来讲也是非常到位的。所以我觉得可能会对于“网民节”本身自我的包装,包括这种文化的界定和精髓的一些制定来讲,我觉得也是需要关注的。
姜奇平:对,我觉得既然要搞这个节,就把它办好,怎么才能办好呢?我觉得不要有太强的官方色彩,网民嘛,就是一个很轻松的节,如果说我们来衡量它,我觉得应该有个标准,就是刳脂,你要弄的很官样,领导在上边又像开什么大会似的就没劲了,应该体现网民在这里边是主角,平常都是草根,这次他们能不能到舞台中间来,别365天我们看领导作报告太多了,是不是他们当作主角,我觉得这才能办的有点意思。
阮京文:我觉得像这种节日来讲,需要有相关的不一定是特别官方的,比如说协会这种非官方的机构去支持,因为这种事情如果没有他们支持的话,办起来会比较困难。但具体在操作层面来讲,需要让他发出网民的声音,然后说出网民关心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姜奇平:协会不是官方的,他是一个自组织的组织,我的意思是说不要政府干预的色彩太多,网民认可不认可,网民快乐不快乐。
主持人:没错,刚刚我们提到我们的网民数量超过美国,也成为互联网网民数的第一大户,两位嘉宾认为这会给我们整个互联网发展带来哪些方面的机遇?
姜奇平:我觉得其实咱们今天谈的很多都是社会方面的,其实我觉得最大的机遇还是在经济方面。我觉得它现在形成一个互联网的产业,将来我觉得从经济发展这个角度讲,它会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会出现比如说在家办公,这个会由于网民出现产生一个主要的趋势。比如过去都是经商,我们经常都叫B,为什么不能以C为主题来经商呢,在家就能经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它会改变我们过去多年的这种生产方式。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全都是在家办公,有这个传统啊,将来他有了网线还可以在家办公,和传统又接上了,只不过说有了新的东西。
另外,我觉得互联网的产业本身就会形成非常非常大的产业,这个产业是什么特点呢?是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之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在这个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它是满足人们的一种生活类型的需要,就是草根的需要,这个方面潜力非常非常巨大。另外,我觉得会对技术创新,对年轻人的成长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我们过去改革开放激荡了30年,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官本位这个问题没解决,最后商都怕官,这不对啊。我认为互联网激荡了10到15年,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靠老子,不靠权利,不靠贪污,不靠记假账,我觉得这个给年轻人致富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因为它远离了权利。所以我认为它使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一直想做而做不到的这个事情,我觉得基本得到解决了,它实际上对于年轻人以后崇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就有很大的启发,你给他开辟一条正道,他就不走邪道了,所以我觉得这方面会有很大影响。
对于社会生活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可以使政府能够更好的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在这个作用之上它不亚于人大政协的作用,它真正是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把人们的特点表现出来了。而且我认为它会改变文化,就是人们过去都是说精英文化,都是你们在台上唱的文化,我为什么不上台自己自娱自乐不可以吗?我觉得它也会在这个方面来说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主持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英。
姜奇平:没错,我干吗要看那10个人在那儿踢足球,他们踢的还不够我生气的,不如我自己踢呢。
阮京文:对,我觉得机遇本身可能并不是因为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多网民的一个国家,其实当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机遇就已经存在了,我同意姜老师的看法,就是说首先对互联网产业本身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网民本身的规模增加其实是他需求多元化的一个表现,这时候对于商业模式本身的一种创新来讲是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强互联网作为媒体特质本身的一个媒体价值,而且对于电子商务本身来讲,由于造就了更多的产品交易,所以使电子商务平台也更具有这种价值。
第二个,还有一个最大的机遇,在于国家层面上,因为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产业其实相对于其他的产业而言,实际上是跟其他的一些西方科技领先的国家而言,就是差距相对来讲比较近的这么一个领域。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国整个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本身实际上是可以作为缩短跟国外西方列强这个距离的有效的一个工具,这个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是我这边的一些看法。
从美国互联网发展中学习经验
主持人:刚才阮总讲到缩小差距,让我想起我国互联网跟美国互联网的差距。虽然我们的网民数超过了美国,但是实际上网民的质,就是含金量跟美国还是有差距的,不知道两位怎么看中国互联网跟美国的差距,特别是网民的差距。
姜奇平:其实单纯从数字来看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差距,换句话说,中国网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全世界最多,但是我们从所产生的比如说作为媒体人的一个网络广告市场而言,中国网民这边人均一年的,按照整个网络市场的规模来看,大概人均一年的数字应该在1.41美元左右,而美国好像是98美元,所以有一点点低估了中国网民关于这个价值,这是一个;我觉得它的核心差距不是网民的一些基本的素质或者说基本的一些能力问题,我觉得主要表现在运营企业,互联网运营企业的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创新问题。中国的很多优秀的或者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其实很多还是在拷贝美国那边的一些成功模式,这个是最大的差距。
我觉得现在确实应该客观承认,就是说中国的网民包括网民的市场和美国的网民市场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含金量的不同。我觉得造成的原因,其实主要是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造成的,实际上是网下的问题。比如网上信用,人家是作为一个信用社会,他的信用状态和你在网下不是信用社会这样一个信用状态肯定不一样,你到了网上觉得你在网上的信用不行,其实在网下有多少人有信用卡?还没成为一个信用社会,有产者有恒心。所以有些问题是属于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网上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其实中国和美国有好多不可比的地方,比如说中国的娱乐、短信,这个可比美国发达多了,玩游戏的、玩网吧的,在美国那儿哪有什么网吧,他家里就可以,中国那么多的网吧,美国他不知短信为何物,中国可以出很多美国没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潜力又是非常大的,这是第二点,有不可比的因素。
第三点,我觉得中国还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它的潜力非常大,你比如说网商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创新,就是既不是市场又不是企业,是在市场和企业之间第三种组织,是中小企业的网下集群。你到美国没有这个气候,是大企业在那儿主导的,我们这种小企业和网络配合的这种类似意大利的模式,我觉得绝对有中国特色,而且是在世界各国比较,它都有领先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而且因为你的中小企业都在中国,这种产业集群也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个是第三个。
第四点,我觉得从主观努力上来说,中国人特别相信,其实你仔细看他在历史上就有这种网络情节,他是人际网络,就是人字,学术上翻译成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网络,人情味特别浓。美国有一书叫独自打保龄球,好多人自己在那儿打。再说了,美国还有一个文化其实不太利于互联网的,他的主流文化里边特别强调对于自己的东西就捂住不给别人,最近我看商业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说预言,互联网将向封闭模式发展,那这个彻底看走眼了。如果说他们美国是这样发展的话,那中国机会来了,中国可是彻底开放了现在是,在网上都是开放贡献,通过QQ,通过网络,其实我觉得从综合的发展来看,它现在是处在一个是由于整个社会发展阶段没有到西化的阶段,但是再往以前,往后边走,我觉得其实我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
主持人:就是网上网下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拉动的作用。
姜奇平:对啊,比如说他有这种文化美国人就不能接受,三个臭皮匠超过一个诸葛亮,这就是一个开放的文化。
阮京文:我同意姜老师的看法,虽然从整个产业发展来讲,中国互联网跟美国那边会有些差距,主要是体现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但是除了差异之外,其实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还有很多优点和有些亮点是值得我们去看,也值得我们去重视,尤其是对于国内的运营企业而言,需要看到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和一些网民的需求,这样的话,才能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也才能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姜奇平:要说中国弱势的话有两个弱势是需要弥补的,第一个是技术创新这点太弱了,这跟美国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是差的很多,所以这个如何去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第二个,我觉得就是要充分的尽量打破运营商的垄断,这点我认为美国确实是做的不错的。
主持人:时间关系,多少节日即将进入尾声了,最后请两位嘉宾分别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访谈的观点和感受。
阮京文:首先非常荣幸来新浪访谈室跟网民沟通一下关于“网民节”的一些具体的感觉,从我们这边的感觉来看,网民本身是一群心态比较开放,包括比较乐于分享,有社会责任感的这部分人群,希望通过“网民节”的成功举办,能够给大家一个彼此沟通的平台,也希望能够通过“网民节”能够让大家认识到互联网本身给他们的生活能够带来哪些改变,能够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艾瑞作为一家研究公司,也希望能够通过资深的研究数据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首先也是预祝“网民节”成功举办,同时在此也预祝各位网民朋友节日快乐。
姜奇平:我觉得互联网的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其实从2.0里边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它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过去我们说的个人主义,其实不是个性化,它有可能是同质化的,但是我觉得互联网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呢?它真的是个性的,就是每个人和每个人可以不一样,但是不一样的人可以彼此之间互相交往,我觉得这是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边来的,他强调每一个节点,可能是没有一个中心,但是每一个节点都是地球的中心,但是它又彼此之间互相连接,是这样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对网民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就是网民的世界,不属于别的任何人,就是属于网民的。
主持人:谢谢我们两位嘉宾,我们的节目今天到此告一段落,下次见,谢谢各位网友。
姜奇平:谢谢。
阮京文: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