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4类通信主设备节能分级标准,并发布核心网和无线网设备节能企业标准,引导设备厂家通过技术研发,实现设备功耗、占地面积降低20%以上,并减少设备体积和重量,提高设备综合能效。
在无限网络中引入功放关断、多密度载频等智能节电技术。通过采用软件和硬件控制的闲时载频、时隙关断技术,典型基站节省功耗12~20%。而多密度载频技术在典型基站可节省能耗近50%。
作为主要耗电环节,积极推进空调节电器、核心机房空调水喷淋等技术,改善现有空调性能,提高制冷效率。在基站开关电源新增自动休眠模块,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每天可节电10%。
2008年,中国移动蓄电池采购数量超过12亿Ah,同时,每年有2~4亿Ah蓄电池即将进入报废程序。因此,中国移动积极应用蓄电池在线、离线修复技术,可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约50%。
联合供应商推进“绿色包装”设计革命,采用尺寸标准、可重复使用的周转架,节约传统资源。如果全部采用该方案,仅中国移动一家就可每年节约原木5.7万立方米,相当于少砍伐670公顷的森林。
通过实施标准化工作,局房使用率可提高约20%,可节约大量钢材和水泥;标准化铁塔占比达54%,同比节约用钢约2.1万吨;有效降低网络建设及运营成本、缩短建设周期。
在我国自主创新的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网络建设中,大量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基站技术。分布式基站采用射频模块拉远技术,无需机房,可节约基站房屋面积达80%以上,建设周期缩短约30%。
2008年底,中国移动软交换容量占比超过2/3。IP化以后,以核心网MSC为例,相对于TDM设备,软交换设备可节电50~80%,节地60~80%;同时,可优化网络结构,提高设备效率,节约机房面积;并有效延长设备生命周期,实现平滑演进。
在基站安装智能通风、智能换热设备,试点热管技术,利用自然冷源冷却基站,节电20~80%。2008年,全网宏基站安装比例达到10%。同时,积极开展水空调试点,利用地下水冷却基站,实现节电80~90%。
2008年新建太阳能、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约700套,累计建设2130个风光新能源站点(其中太阳能1615个,风光互补515个),并完成燃料电池和小水电等清洁能源试验。
平台,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以移动终端、M2M终端为载体,通过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助力市政、环保、电力、石油、环保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建设。目前,已为2万多家大型企业和20多万家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
三、加强能源监测管控,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管理节能
一是完善支撑手段,建立完善的组织、统计和考评体系,形成管理闭环。
中国移动成立了以王建宙总裁为组长、公司副总裁为副组长、总部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总部计划部内设立“绿色行动计划”推进工作组,专职推动中国移动节能减排相关事宜。各省公司及地市分公司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专人专岗负责。建立专项数据统计体系,并加强分析,以典型基站的耗电水平为标杆开展对标工作,定期通报。下发考评办法,将节能减排作为综合扣分事项纳入省公司KPI,实现管理流程的闭环,对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的省公司进行表彰。
二是开展员工宣传动员。
中国移动对内联合集团工会持续开展“我的绿色行动199”活动,培养员工绿色工作和生活习惯。各省公司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员工倡议、“金点子”建议征集等群众性活动,宣传节能环保理念。
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倡导内部节约文化。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现“绿色办公”。加强基站空调运行管理,统一调整基站工作温度,尽量减少空调运行时间,调整基站工作上限温度。编写《员工绿色行为手册》,号召员工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节能减排QC小组主题活动。
四是加大废弃物回收和环境保护力度。
对蓄电池回收企业实行入围管理,已有六家蓄电池回收企业获得回收资格。每年可回收铅约2万多吨、铜约1800吨、各种可回收塑料约1200吨。继续推动“绿箱子环保计划”,2008年,已有超过80%的自有营业厅设置绿箱子,共回收废弃手机及电池等配件74余万件。
五是在管理方式上大胆创新。
在江苏开展客服驻家坐席,让客服人员能在家完成10086客服话务服务,目前已有400个“驻家坐席”投入运行,每年能够节约相关运营费用约540万元。
六是重视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影响力。
积极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节能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扩大中国移动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2008年,获“中国绿色IT行动先锋奖”,并成为联合国全球契约“关注气候变化”案例,同时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企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组织、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推进会等国际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移动绿色环保形象。并与沃达丰、NTT、法国电信等国际运营商开展交流和对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