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汪辉雷和战士们在一起钻研新装备知识。
郭维虎摄
1940年1月1日,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中,一个步兵团在北平宛平县城组建,被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挺进军步兵团。首任团长白乙化,是当时著名的爱国学生,在校时是北平中国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建团之初,全团有79名来自北平各个大学的学生,而后便有了“知识分子团”的美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个学生兵团不断壮大,先后经历大小战役1000多次,成为一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抗美援朝战斗中,他们“奇袭白虎团”的战斗传奇被搬上电影银幕,成了几代中国人心中的经典。
这支部队便是今天的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如今,该团列装了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和某新型反坦克导弹等两种我军陆军最先进的主战装备,并创造了全军同类装备实弹射击的最好成绩。他们正锻造成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火力拳头”。
从无到有,在探索中跨越
信息化浪潮如一夜春风,使这个团摇身一变由传统炮兵团队成为拥有高新武器装备的部队。官兵在一夜之间领到了“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头等车票”。
性能先进、价值不菲的装备落户时,全团上下一片欢腾。然而,团领导第一次带领官兵走上训练场,便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全团官兵手上一没大纲教材,二没人才和经验。新装备快速形成作战能力的要求与缺大纲、缺教材、缺人才的矛盾,摆在全团官兵面前。
“没有退路,上!”团党委一班人当即决定,带领官兵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新装备是火炮家族的精尖宠儿,整个系统涉及20多个专业、100多个战斗岗位,不把原理搞透就不可能驾驭好!为此,团长丁仕夫、政委潘学军分别打起背包住进班排,带领官兵天天泡在训练场,用3个月时间绘制出新装备原理图,化繁为简,解决了新装备原理难学、又无资料的问题。
新装备训练缺教材、缺大纲,为了获得宝贵的资料,团长丁仕夫挖空了心思。
有一次他去某基地参观学习,发现一位专家手中有一本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的教材,便熬了一个通宵,将3万多字的材料一字不漏地抄了回来。丁团长、汪参谋长带领各专业骨干,白天跟班跟训,晚上一头扎进一堆堆说明书中啃原理、编课目、分步骤、定标准。两个多月后,他们编写的全军首套某新型装备操作训练教材,成为全军新一代训练大纲中此类装备训练的“蓝本”,得到了总部的肯定和推广。
资料有了、教材有了,然而新装备训练才刚刚起步。新装备训练展开了,没有传统火炮操炮训练大声吆喝的热火朝天景象,钻进战车,布满各种按钮的信息化操作平台让人一阵阵眼晕……面对装备的巨变,炮兵出身的团领导坐不住了:信息化浪潮在改写训练场的样式,适应军队转型、训练转变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只有探索出适应信息化新装备的训练方法,才能大力提升部队战斗力。
“少部分人在训、大部分人在看”,这是某新型火箭炮列装初期部队训练面临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训练进度和效率。“一个营装备训练模拟器较少,一次只能训少部分人,我们能不能抓紧设计一套仿真模拟训练软件,让官兵借助网络平台都能训起来呢?”潘学军政委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开发网上模拟训练平台成了官兵们最迫切的需求。随即,一个担负设计开发模拟训练软件任务的精干课题组成立。团党委常委分工负责,亲自挂帅。
然而,开发这套软件有很多技术难关,许多问题不是一个团、一个师就能解决的。为此,团里抽调精干力量攻关。团领导带领课题组三赴合肥炮兵学院,到刚成立的某新型火箭炮教研室求教。
刚开始,连专家心里都没底,认为短时间难以取得成果,建议等技术成熟时再研究。但在官兵的一次次恳求下,他们感动了。为啃下这个“硬骨头”,课题组埋头钻研4个多月,在全军率先开发出某新型火箭炮炮兵分队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并将系统软件嵌入团综合信息网,官兵在营连网络室、班排终端都可以训练,一举解决了训练资源不足的难题。
从有到强,在突破中超越
某新型火箭炮列装不到半年,团队便开赴大漠深处组织实弹射击,成功打响新装备全军“第一炮”。
返回营区后,作训股起草了一份部队实弹射击情况报告,把成绩写得很满,其中还有“新装备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之类的话。团长丁仕夫和政委潘学军审阅后,在情况报告里面画了几道粗粗的红杠、打了几个大大的问号。他俩找来参谋长和作训股长,严肃地说:“报告能这么写吗?有没有完全形成战斗力你们真的不清楚吗?重新起草!”这份情况报告当场被扔进碎纸机。
这是一种突破固有训练理念的追求!丁团长和潘政委一合计,把这件事拿到机关干部大会上来剖析,在大家面前摆了诸多现象:为片面追求命中率、优秀率、扛红旗,存在电磁干扰选择越小越好、目标设置选择最佳射程、气象条件选择风和日丽等现象,这实际上是人为降低训练标准,这样下去,即使次次都打“满堂红”,次次都戴大红花,战斗力也没有实质性提高。
全团开始从上到下梳理、剖析问题。很快,指挥员技能不过硬、技术骨干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后装保障不配套等数十个问题被提了出来。
正是凭着这种对战斗力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个团的信息化建设大道越走越宽广。前几年,全军列装某新型火箭炮的部队包括生产厂家,都只进行过单炮单发实弹射击。军委领导来团视察,丁团长大胆建议进行“单炮满管齐射”、“连建制满管齐射”。军委领导当即首肯:“你们的想法很好。下一步,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去年,这个团开赴大漠深处,按实战要求设置打击目标,检验作战性能和毁伤效果。实弹射击那天,目标区风速达17米/秒,现场专家建议推迟射击。此时,离实弹射击只剩不到1小时。团领导科学分析、反复计算后,果断决定按计划实施。结果,数十发火箭弹全部正常发射、正常开舱,命中率远远高于设计定型标准,并取得了28组射击数据,填补了新装备射击检验的空白。
理念的突破开启了一扇不断超越自我的门,同时也连通了一条不断挑战极限的路。一次,部队在皖东山区组织某新型反坦克导弹对运动目标实弹射击,天公不作美,雾非常大,“敌”坦克目标若隐若现。
负责发射的战车车长报告:目标太模糊,瞄准很困难,能否等雾散了再打?现场指挥的团领导认为,我们是战斗队,不是研究所,就是要挑战这种恶劣的天候条件,检验“坦克杀手”的作战效能。他们当即决定按时开火,结果准确命中“敌”坦克运动目标,填补了某新型反坦克导弹在能见度极差的条件下实弹射击的空白。
从强到精,在创新中飞跃
毕业于南京通信工程学院的二营技术员李建明,发现操作系统计算机主板通信芯片传输容易出现乱码,他经过近百次摸索试验,将通信芯片由插口式改为焊接式,让通信更加稳定。
训练中,四连指挥班新战士周俊生发现,指挥终端计算机与操作系统计算机解算出的诸元与系统理论容易存在误差。他经过反复检测,找出了误差原因,并通过对计算机系统软件升级,成功降低了误差。
近年来,全团官兵自主创新解决了新装备设计、用材、性能等方面的“瓶颈”问题32个,提出合理化建议80多条,促进了新装备战斗力的不断提升。
创新让官兵们尝到了甜头,也更加坚定了团党委用创新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决心。
2008年深秋,这个团将所有没有打过实弹的人员全部拉到数千里外的大漠深处,进行实弹射击,在全军所有参加实弹射击的同类部队中打出了最好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