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2008无线城市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奥运无线城市经验和机遇”。会上,相关主管单位、业界著名专家和无线城市相关厂商共同探讨了无线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发展机会。以下为北京移动副总经理范云军演讲主题为“无线城市、无限梦想”,以下为其演讲主要内容:
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范云军
范云军介绍,中国移动在过去两年里做了一些无线城市相关的工作。2004年7月21日中国移动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移动通信服务合作伙伴,奥运期间,中国移动实现了记者媒体的拍照实时拍摄、实时发布。另外,中国移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引入了Wireless info服务于奥运,也首次实现了手机发稿,在今年5月8号火炬上主峰时,新华社记者通过手机发稿,把火炬传递到顶峰的图片传过来,这是人类第一次首次在8000米高峰上实现的一次突破。
此外,中国移动引入了两大关键服务,一个就是手机上网,一个就是手机电视。当时有很多客户在奥运期间通过手机电视观看奥运的现场直播。
据介绍,中国移动为持票观众、奥运关注者、奥组委、志愿者、奥运VIP、代表团、媒体、支撑行业的几大类用户设置了三大类产品,同时为城市健康稳定安全运行作出了很多针对性通信系统,交管局和交通委是用了这种智能交通系统,保证了公共城市、出租调度、奥运车辆的安排,用了WLAN的技术,用了手机对讲POC的技术,用了无线介入等等技术,实现了一次奥运无与伦比的结果。另外,中国移动这次为8种语言提供了服务,中文加上几个主要的语种实现了多语种的业务和多语种服务。
为了北京奥运完美的成功,中国移动开拓了一个奥运无线应用新纪元。利用各种技术使他们能够自如的接入Wireless info,这次最成功的是提前跟金牌代表团进行接触,提前对海外媒体全业务的覆盖。我们对志愿者提供了依托无线网站,信息机和手机邮箱应用,将志愿者工作从现在的网上平台移植到了手机平台,大家知道这次志愿者规模空前,达到了100几十万的规模,而且是用这种先进的无线技术去调动的。另外公交车现在在哪个地方,交通委和交管局在自己的指挥大厅里都是可以观看到的,而且能够实时发出指令,另外奥运专用车辆很多都装了我们智能调动的系统,这次都是用无线的手段能够随时传递到服务的对象那,然后实现快速的沟通。
这次奥运期间政府在应急通信和服务都用了我们的系统,预警信息我们就发了30万条,我们创新的为OMEGA提供了无线计时,另外我们为青岛奥帆赛提供了无线直播,这也是历史上的创新。
TD将服务无线城市
因为谈到无线城市我就想谈谈中国的TD标准,这次它服务于奥运了,未来我们想使TD服务于整个北京,路透社在奥运会期间成功地应用了中国移动很多块TD-SCDMA网卡。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引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的优点应该是一个优异的数据传输速度,一个是我们国家的自主知识产权,由于这一点会更加保护大家的安全性,而且引入了通信技术,而且它引入了智能天线的技术,使辐射的功率能够降到极低,所以我们希望在未来通过2.75G、2.5G、3G和HSDPA与TD-SCDMA上,通过这样一个组合技术、融合的接入手段实现无缝的移动通信体现,实现一个泛在的无线通信环境,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有应用,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介绍一下国外及港台地区移动城市发展状况。美国各州制订了无线城市发展计划,目前已经有很高的无线热点涵盖率。不同州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有的政府筹措,有的委托民间业者筹措资金和布建网络。欧洲2002年启动了斯德哥尔摩的“mCity”项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官名“无线城市”的项目。另外香港和台湾在发展无线城市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目前是基于第二代的Wi-Fi、GSM和WLAN来开展这些服务,此外中电华通公司承建的无线网络也已开始运营。另外南京在年底前,集中在主城热点区域和重点开发园区建设Wi-Fi接入点,覆盖主城三百平方公里范围。
例如说我们在北京做的万里单元网格的城市管理系统,目前应该说在全国推广,它就实现了100米×100米通信的范围,我们在试验的时候,每年为东城区节省城市这块管理费用是4000万。所以我们相信无线城市的态势是变不了的,大趋势是会延续下去的。
上海在建设无线城市的时候,这是当时的业务框架,主要是最终要实现一个综合应用、综合接入的环境,下层包括面向集团继任的无线业务、增值无线业务,上层包括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民生,再上层包括无线办公、无线城管、无线政府、无线商务、无线园区、无线连锁、无线社区、无线校园、无线新农村。最终实现综合的网络,实现无所不能的业务。
厦门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对一些个别的弱覆盖和更高速率的WLAN做补偿。
构建无线城市的五大驱动力
我们看一下北京的平台、上海的平台、厦门的平台就感觉构建无线城市有五大驱动力:
第一个驱动力:政务和谐、便利生活、整合信息、提升经济、丰富文化。我们相信政府推动。
第二个是便利老百姓的生活,便利企业的运营,因为如果你建设了一个系统,没有人使用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三个是整合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放在那就应该支持数据,我们需要在知识的海洋里面,而不需要在数据的海洋里面。
第四个是提升经济,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商业模式,如果无线城市没有一个成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持的话,实际上进行无线城市已经有10年了,但是进程是非常缓慢的,我们觉得这块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参与无线城市的各方带来很好的商业模式和收益。
第五个,拥有丰富的文化理念,构建一个大家共赢的理念,我想光政府自己做不了,企业自己也做不了,光无线终端厂商自己也做不了,过去以网络为王到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到现在企业为王,所以要构建一个共赢的概念,而且能够推动长期发展、长期构建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需要有技术架构,终端和应用做支持,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商业模式。
无线城市的四大成功要素
成功的要素第一个就是技术架构,未来一定要建立一个泛在网络,一个是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另外还有我们能不能建立一套传感系统?现实大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所以我们建立了一套动物溯源,现在北京有些地区在养羊,他装了一套芯片在羊的耳朵上,然后最后被切割时也有一个标识在羊肉上。另外电子商务的应用,我们在构建一套基于手机的电子商务应用,在手机后面贴一块芯片,比如到地铁刷卡或者交水电煤气费就不用另外一张卡片,直接用手机刷就可以了。所以如果建立了传感器网络用户的量就会非常大,我们做这个工作应该跳出网络的角度来看。这里面讲到了三网融合,也就是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网的融合。
第二种因素是终端。客户能够通过手机与互联网的整合实现云计算。做到终端整合“条形码识读设备”。开放的Android平台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我们看苹果、Google是怎么做终端的?他最终实现了端到端的客户体验。我想这些在座各位知道我们中国移动的12580,其中有一项业务,北京有300多辆车,每一辆车如果出现了事故,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您。另外大家打个12580,我们可以准确的告诉您现在的速度是多少。因为我们的客户不知道,他要记这些东西太复杂,所以我们就提供给他这种服务。
这由于在终端上方便他使用的一些杰出表现,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学习苹果、学习Google。而且我们要在这方面充分学习互联网的形式。互联网的典型特征就是开放、平等。
另外第三个要素就是应用。我们希望还是建立泛在化网络的泛在化应用。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家庭计划,5个家庭成员之间只要主人交10块钱,实现家里人互相打电话全都免费。像我们的水电煤气费现在是先通过邮局给你寄一个单子,然后再交钱,那我们就想,能不能使移动通信整合好这个东西,做大家的电子秘书,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这个模型,而且我们已经建立了试点。
第四个要素就是商务模式。我们觉得目前这种模式还没有真正成功,我们做了10年了,但是我们的项目或者停滞、或者搁浅,大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能够快速的建立起无线城市的用户规模,没有这种模式实际上打造无线城市是很困难的。
我们对无线城市的理解就是要把这些核心因素解决,核心客户就是个人、企业、政府这三大客户,最关键的就是政府,我们建立起各种应用只求,用泛在的网络去支持泛在的应用,给使用者构建更自由的生活,使他的数字化生活品质能够提升,使政府、企业的数字化工作更有效率、更低成本的话,实际上这个无线城市概念才能够实施,而且政府、企业能够实现一个节约型、高效型的政府、企业。
第一我们要做智能管道提供者,第二我们要做数字内容整合分发者,第三我们要做信息化引擎。你只要用我们的信息化应用,把应用托管到我这儿,你有应用我就去给你做,没有应用就放在那就可以。所以在这样一个定位上,主要的一个模式就是B-G-C,另外一个模式还有一个B-B-C。我想无线城市的成果我就不去假设了,我们的目标就是使政务更发达、生活更美好,希望通过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无所不能的应用,这需要规模化,规模化才能发展,对个人要个性化,我们愿意在政府的牵引下我们和终端厂商、高小、运营商各方面共同打造未来的无线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