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和长三角正在剪去“束缚”,为经济发展插上“无线”的翅膀。广东、深圳和珠海正在珠三角掀起一轮无线城市带的建设高潮,另一边,上海、南京、杭州等则在搭建无线长三角无线城市圈。一种新的信息化思路正在导入中国最发达地区的新发展模式。
珠三角、长三角无线城市建设进入高潮
无线城市的发展势头强劲,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无线城市”集群区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依托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开始实现城市建设的转型:“无线城市”。
位列长江三角洲之首的上海,计划在2010年世博会时实现全上海的城市无线化。上海市已将“无线城市”建设列为“十一五”发展目标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08年上海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实现推进上海国际大都市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
长三角的另外一边,扬州的无线城市建设也在升温。本月初,江苏扬州市与中国电信签约,全面进入“无线扬州”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并计划在三年内无线网络全面覆盖这个大扬州地区。
在中国的更南端,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另一个三角洲,“无线城市”在这里一样活跃。
据了解,广州无线城市计划分三期实施,从2008年至2010年,实现广州所有城区和郊区,近1000平方公里的无线网络全覆盖。目前广州无线宽带接入点已超过1000个,预计今年底将超2500个。
“无线城市”打造新经济发展模式
“无线城市”并非简单的一个建设无线宽带覆盖的概念,建设“无线城市”的真正意义在于以此为契机,实现城市、城市圈乃至经济区的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升,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信息化支撑。
建设“无线城市”实际上是在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紧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趋势。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地区的“无线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为标杆,借助于“无线城市”这样的一个信息化项目为载体,来提升这一城市或地区综合竞争实力。
在打造“无线城市”的无线宽带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同时,城市的高速信息应用系统也在建设和完善。同时,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体系、支撑平台和保障机制乃至人才培养体系都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完善,进而形成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无线城市”建设还会推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和深入应用,从而更好的打造数字城市、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执政能力等。
在体制逐渐建立、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新经济圈也将在这些“无线城市”中形成。
另一方面,“无线城市”建设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尤其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会展业的广泛发展,这对于提高珠三角、产三角经济圈主要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作用巨大。可以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为跨国公司技术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进而改变单纯“为她人做衣裳”的来料加工经济,实现向总部经济的转变。
政府引导运营商运作
政府引导,运营商运作是目前两大三角洲经济区“无线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模式。广东在一份关于珠三角地区无线城市建设的征询意见中就提出,要遵循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主要有政府组织、引导、推动,企业主动运作来实施。电信运营商在这期间则表现出了新经济体的积极性。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就一直以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身份积极服务于上海“无线城市”的建设。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总经理张维华表示,2008年将加大“无线城市”的建设力度,以更好地服务于世博会,服务城市信息化。在2007年已建成1000个无线热点覆盖的基础上,今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继续建设2000个无线热点覆盖,优先覆盖商务楼、中小型商务谈判场所等,到2008年底达到3000个热点。目前,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与各区县政府的“无线城市”合作正在全面推进当中,力争在世博会前,让上海成为“无线城市”的标志性地区。
运营商的积极性在于政府的引导。毕竟运营商作为企业而言,并不会以牺牲企业利益条件,建设“无线城市圈”。毕竟,在“无线城市”建设中,运营商是要面对很多问题的,如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可使用终端限制问题、如果免费运营后后续维护资金问题、公共场所免费还是收费的问题、技术标准的选择问题、网络的安全问题等等。
因此,由政府牵头、企业运营的商业模式,才有可能保持“无线城市”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