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这下子可以睡个好觉了。拉锯长达3个月的微软收购雅虎一案5月3日正式有了结果,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宣布不再纠缠雅虎,但是雅虎的杨致远则不知是该松一口气呢,还是会倒吸一口冷气?因为接下来,压力将全部转到他的身上。
这原本是两家美国公司之间的谈判,针对的也是美国市场份额的整合,但雅虎是中国公司阿里巴巴的主要股东,如果微软收购雅虎成功,则微软将顺势接收阿里巴巴,鲍尔默就成了马云的新老板。买雅虎送阿里巴巴,看来是桩好买卖,但这并不是微软的盘算,拿下阿里巴巴对它开展网络广告事业的帮助其实有限;阿里巴巴太早表态将买回雅虎手中持股,有趁机凑热闹之嫌。
至于杨致远,他正处于一个大风暴的前夜。他得迅速向股东证明,拒绝微软是因为有更好的机会,而且得尽快亮出来。从他最近和美国在线、Google和默多克谈的合作中,都无法证明这件事,但雅虎在历史上犯的错,却被股东们一一列举了出来。在1998至1999年之间,雅虎本来有机会买下eBay,却没谈成,eBay目前市值比雅虎还高;2003年,雅虎也有机会买下Google(它当时是Google主要股东之一),后来也不了了之,如今Google市值是雅虎的4倍。收购案暂时搁浅,但抵抗收购成功的杨致远现在的压力,显然要比收购未果的鲍尔默大很多。
美国有多家媒体预测,微软可能等雅虎股价跌得更深或者新的董事会选出来之后,再重启谈判,这也许代表了杨致远担任雅虎CEO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
为了1+1≥2
这桩交易的目的很清楚,微软希望通过和雅虎的结合,拉近与Google在网络广告收入上的差距,但是雅虎拒绝接受的意图则非常不清楚:它究竟是嫌价格太低,还是想继续自己玩,还是另有其他买家?无论如何,这件收购案毫无新意可言:网络广告收入第三的微软加上第二的雅虎,要挑战第一Google。
严格来说,这件事虽然刚发生不久,但并不能称之为新闻了。早在1999年到2000年之间,微软就有意买下雅虎,当时倒不是为了对抗Google(那时Google才刚成立),而是想借此迅速扩大微软在互联网领域的版图。如今,9年过去了,旧闻翻新,只是目的从攻势转为守势,为了对抗Google而要并购雅虎显示了微软市场地位的变迁。
微软在1月31日出价,以高于当时雅虎股价70%的每股31美元要买雅虎,雅虎先不吱声,后来要求提价到37美元,一来一往,微软只愿加码到33美元,就这么4美元之差,没能成局。但事实背后却不是讨价还价那么单纯。
除了一部分雅虎股东想套现出场,而支持接受微软的提议,多数人都不看好这件案子,即便成了,整合也很难产生作用。对外,并购着眼于市场份额,打着1+1≥2的算盘;对内,并购可以把同性质部门整合,裁减多余人力,节省成本。但这两件事都很难对Google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Google在网络广告领域一家独大,去年的税后净利润还维持超过一倍的成长。这来自它在搜索领域的绝对领先以及不断想出新的方法来增加并扩大广告收入有关,这些都反映在了Google的股价上,公司可以用期权作为筹码,鼓励内部人员创新,并从外部招聘顶尖人才加入,保持创新的活力。
至于微软,4年前就因为公司账上有将近500亿美元的现金而成为全世界持有现金最多的企业,甚至比任何一家银行都多,这展示了它惊人的获利能力。但是,它的获利成长幅度远小于Google,导致股价长期不动,发期权对员工并没有诱惑力,也不利于它招募好的人才进入公司。但是买进雅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雅虎本身也处于暂时性的创新枯竭阶段,去年获利不但未有成长还显衰退,股价也跟着下跌,才给了微软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两家公司如出一辙,基本素质都很好,目前也占到行业中不错的位置,营运没有问题,公司也都赚钱,但没有找到创新的方法,去赚下一步的钱,只能看着Google的创新大军,不断攻城略地。当然,随着股价和市盈率越来越高,期权能带来的利益也会相对降低,对于刺激创新和招揽人才的边际效益也会减弱,Google有一天也可能变成今天的微软和雅虎。但是,在那之前,微软和雅虎倒是真的要赶紧做些什么,追上今天的Google。不过,即将在今年退休的比尔?盖茨,加上接任CEO不满一年的杨致远,这样的人事组合显得不太诱人。
微软的折衷路线
究其原因,创新必然来自松绑,而不是捆绑。微软和雅虎,应尽可能回到创业阶段或者和创业阶段的公司合作。笔者认为,目前阶段微软最该做的,是把旗下的网络事业群MSN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公司,因为MSN有着巨大成长空间和想象空间,但微软自己却已经成长到顶了,股票也没有活力。一旦MSN作为独立公司,以其庞大的即时通信和hotmail用户基础,来和其他有意思的新创公司合作,在资本市场是有真正题材的,这有利于吸收人才,实现长期激励,保持公司长久活力。
但现在的问题是,微软一旦如此实施,则自身股价就会受挫,因为它已经把未来最有希望的一块切了出去。
这就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来顿?克利斯汀森提到的“创新者的两难”(The Innovator's Dilemma)困境。它并不是没有看到机会,而是要去抓住这个机会之前,会先伤害现有利益,所以最保险的做法是维持现状,并做局部调整,但是根据克利斯汀森研究诸如柯达之类的许多企业个案的结论指出,这通常都不会成功。
现在微软的两难是:只要MSN还存在于微软内部,且因为它还是个亏钱部门而得不到发展,微软最多的资源一定会配置给现有赚大钱的Windows和Office部门,虽然这两个部门的成长空间有限,但每年依然会带进140亿美元盈利。但是,如果把MSN切出去,即使可以减少微软的亏损,但也实质上宣布微软和明天告别。
所以,微软的解决办法是还不如趁着手上银子还多时,把雅虎买进来,和MSN合并,将雅虎通和MSN的用户合二为一,打造全球用户最多的即时通信事业,然后再从中寻找新的契机。
在“创新者的两难”困境中,最明显的就是当原有领先者看到机会时,会放多少资源给新机会:10%还是20%?但领先者显然不会配置100%的资源给新机会,因为还有现有市场和客户要照顾。但是,奔着这个新机会来的新创公司,却是100%专注在这件事情上,而最后往往不是规模,而是专注度决定了胜负。
当然,在历史上,微软在绝大多数产品上都不是先行者,比如Word(之前有Word Perfect)、 Excel(之前有Lotus 1-2-3)、PPT(之前有Lotus Freelance)、Windows(之前有Mac OS)、 Outlook(之前有Lotus Notes),但凭着家底厚而后发先至,在互联网也是,以IE取代了Netscape。但现在,却在长期和Google的对抗上踢到了铁板。
教科书上总是说,企业要长青,就要保持创业精神,但事实总是证明,创业精神不来自长青企业,而是生嫩的新创企业。就如当年的微软之于IBM,雅虎之于微软,Google之于雅虎。
微软下一步该怎么走?在不把MSN独立出来的情况下就只有把其他公司买进来。收购雅虎之外,用户和收入稍少的美国在线(AOL)就被拿出来讨论,但美国在线的广告是交由Google代理的,而且Google还持有它5%的股份,这事难度太大。
比较可行的是把目光从门户网站移开,转到流量和影响力居次的社群网站(SNS),其中排第一的Myspace已被默多克买下,而排第二的Facebook微软在去年10月只入股了1.6%,被微软收购的可能性要高很多,但Facebook最近半年大举从Google挖角,冲业绩拼上市的意图非常明显,微软要强行收购,耗费的心力不会比雅虎少。如果再次收购失败,对微软和鲍尔默都是致命打击,董事会和大股东将不会善罢干休。因此雅虎还是现阶段的微软最合适的收购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自2005年网民人口达到2.2亿之后,3年来没有太多增长,连带使得Google在2004年8月上市后,美国已没有本地网络公司上市,主要都是被收购,微软/雅虎事件标示了互联网在美国进入了行业秩序整合的成熟阶段。
相较之下,网民刚突破2.3亿的中国形势还相当生猛,更多具有新意的事件和注意力,接下来会往这里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