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次贷危机在美国引发一连串经济反应,华尔街正处于麻烦之中,这些不利因素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本国经济增长产生悲观情绪,具有长远影响的房地产信贷危机、全球竞争加剧、昂贵的能源就像是笼罩在美国经济发展上空的层层乌云。而现在的两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演讲中提到的解决方案无非是减税和政府投入计划,这些方案并不令人信服,也无法打消人们的顾虑。
但乌云下面也有蓝天,有一群人先于政治人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和商业领袖们,这些精英们一致认为,美国摆脱经济困境的最好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创新,只有通过产品、服务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美国的经济发展才能注入新鲜血液,取得足够的增长,最终带领美国继续走向经济繁荣。
其实两位总统候选人也在认真考虑这个观点,麦凯恩曾提出用3亿美元奖励在汽车电池技术领域创新突出的公司或个人,奥巴马也表示会在未来10年拿出1.5亿美元鼓励新能源技术创新,他们期望这些创新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企业更具竞争力、减少美国对国外原油的依赖。
创新经济学成为研究热点
两位总统候选人只提到了“钱”,但是美国近年的现状证明光有钱是不够的。从2000年以来,美国在研究开发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国家和私人投入接近5万亿美元,但相应产业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等行业的雇佣人员数量在不断下降,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雇佣人员数保持平衡,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只增加了1.5万个就业机会,传统的创新政策并没有达到“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
面对大量投入和目标结果的巨大差距,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创新经济学。该经济课题主要的研究包括:驱动创新成功的因素;公司怎样才能从研发投入中获得更大突破;对研发激励性机制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重要的是,创新经济学家要对“创新如何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提出具体的建议。
以前经济学界只有少数经济学家研究技术创新政策,而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主要是税收、政府投入和贸易等经济问题,而创新经济学与以前经济学界关于创新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主张创新是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前沿领域最重要的途径,将“创新”的经济学地位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曾获得2005年“美国40岁以下最杰出经济学家”称号的阿瑟摩哥鲁是目前美国创新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政府采购等政府商业决定对技术创新方向的影响。
但是要想取得创新经济学的理论突破离不开足够的数据支持。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对创新和创新带来的商业效益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明年1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将首次出版创新蓝皮书,公布其对4000家公司的年度调查结果,包括各公司在国内外的研发投入,并按照行业类型和国家的不同进行分类排列,这样研究人员很容易看出哪类公司在进行全球化研究投入,研究投入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好处。
创新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还包括:除资金之外激励创新的新工具;什么时候给技术创新发奖金更有意义;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鼓励基于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让数十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在国家实验室实现最佳分配。
用创新经济保持美国竞争力
长期以来,美国两党总是在税收和财政赤字上争论不休。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的主任阿特肯逊认为,这个局面可能会改变,税收和财政赤字很快会成为两党辩论的附带“表演”,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将转向激励创新和经济增长,而且这将成为两党的共同主张。
从历史数据分析,技术创新确实曾经成为美国提高生产力的最大推动力。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1987年到2007年这20年间,美国生产力的提高中,45%%归功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工艺的改进。95%%的经济学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创新是保持经济长期繁荣的最重要驱动力。
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对具有潜力的创新思想进行投入是保持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最好方式。美国在创新投入能力方面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研发和高等教育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而在其他方面,美国并没有优势,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没有竞争力;美国在世界各国欠账太多,财政赤字很大,在低利率政策方面也没有国际竞争力;美国个人、公司和政府储蓄只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2%%的平均水平。
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冲突
虽然美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较大,但回报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只有部分公司欣欣向荣,而在生物技术领域和纳米技术领域一直徘徊不前,生物技术公司尽管也研制出了一些新药,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纳米技术在产品商业化方面的步伐就更加缓慢。
更加糟糕的是,创新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情况,在新产业领域并没有出现。以前,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等先锋行业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现在,包括计算机和通信业的硬件和软件、航空、制药和医学设备、电信和网络等在内的前沿产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升反降,自2001年以来,这些前沿产业的就业岗位下降了12%%。
经济学家以前认为技术创新是科学进步和偶然性结合的产物,与经济力量的关系不大,因此只建议政府加大研究投入和减免创新企业的税收,以激励企业创新,一旦创新不能产生预期大的经济效益和目标,并没有更好的政策补救措施。
创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
实际上在美国,也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创新经济学的方向不是关于“创新与科研投入的关系”,他们从事更加广泛的问题研究。早在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舒姆皮特就新创了“创造性破坏”这个新经济词汇,用来描述创新必然会给既有技术或经济带来一些混乱局面;麻省工学院的罗伯特•索娄曾经因为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成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纽约大学的威廉姆•鲍默尔也曾因为从事技术创新与企业家关系的研究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提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因为信息技术突破而进入了新经济繁荣,经济学家也扩大了创新课题的研究领域。“知识经济之父”、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说,创新领域的经济投入与一般的金融投资不同,创新思想和创新发现的结果可能会被众人分享。
现在的经济学家研究重点可能更加讲究效率,哈佛大学教授卡瑞姆•拉克哈尼表示,创新不只是投入人力和大量资金,创新要能够解决问题。
拉克哈尼将他的创新课题命名为“分布式创新”,意思是当遇到经济或技术问题时,不受限制地向公司内外的大多数人征求创新性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解决办法。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公司和创新激励公司就是这样的榜样,这些公司鼓励公司外的研究人员帮助解决公司遇到的问题,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不愿意吸引外来专家“出谋划策”。拉克哈尼说:“而将问题公开很重要,通过将问题公布于众,我们会获得更好的创新想法。”
拉克哈尼本人就因为给很多创新产品出谋划策而获得奖金,他曾因低油耗汽车的想法获得1000万美金的汽车改进大奖,“其实奖金数不是问题,关键是吸引更多的人接受挑战,我们要的就是吸引更多的眼球。”
拉克哈尼还认为,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参与,美国应该加大与国外科学家的研发合作。一方面,中国、印度以及东欧的科研人员比美国人的工资低;另一方面,全球化合作会从更多方面对创新产品进行改进。
国家创新委员会呼之欲出
为了更好地衡量创新中的外力和其他因素的作用效果,经济学家必须获得更好的统计数据。虽然任务很艰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在大力开展研发和创新领域的数据统计,以便为经济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用信息。
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牵涉的问题很广泛,包括公司进行研究投入是开发新产品还是仅仅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各公司可以通过与其他同类公司比较,看看自己的公司研发和创新的效率如何。美国政府也会升级经济统计系统,在计算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时统计分析与创新有关的产值,为下一年的创新投入和政策制定做准备。
2000年以来,布什政府一直在加大非国防领域的研发投入,8年来除去通货膨胀的影响,研发投入增加了40%%。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表示将成倍增加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麦凯恩和奥巴马都表示加大对环保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
但是就创新经济学的重大意义而言,光有钱是不够的。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的主任阿特肯逊认为,政府需要对研发的税收减免政策进行调整,以鼓励创新性合作。他建议,公司应该将减免税的40%%用在与大学和政府实验室的研究合作上,而不是将所有的钱只用在自己内部的研发投入上。
阿特肯逊还倡议建立一个同美国科学基金会一样的全国性基金会,其任务是促进创新,这个倡议得到了很多参议员的支持。今年6月份,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以及苏珊•克林斯建议立法设立国家创新委员会。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利用政府的力量培养“创新集群效应”,即将各地公司和学术机构的人才聚集起来,共同创造新的产品和工艺。
去年11月,美国缅因州曾通过了一个5000万美元的议案,鼓励本地区具有开创意义的商业创新。今年8月初,一家生产果肉产品的工厂希望增加一条生产线,在生产果肉的同时对其他废弃部分加工成乙醇,政府认为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原有的设备不动,只是增加一条辅助性生产线就能“变废为宝”,这家工厂因此获得了29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
创新经济可以让美国继续一往无前吗?支持者对此持乐观态度。斯坦福大学的罗马说:“就像20世纪70年代一样,经济发展也放缓,但是,随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美国经济重新腾飞,创新经济也会做同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