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劳动力增多带来隐忧
“现在找工作,真是越来越难了。”近日,前往石城县大由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报名参加培训的村民罗富英,谈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显得非常无奈。一年来,他辗转福建泉州、广东潮州等地,但始终未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令她苦恼不已。今年,她儿子考上了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犹如一块重石,压在她心头。和罗富英一样面临就业压力的人并不在少数。近年来,随着我国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碰头”局面的出现,劳动力“过剩”情况逐步显现。一些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水平较差、年龄偏大的人就业难度加大,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就业显得尤为艰难。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工现象,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县域企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型民工缺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企业生产效益受到影响。
一边是有人发愁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专家分析,这种“错位”体现了以往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尚存缺陷,培训力度不大、培训方式不当、内容不适以及劳动者与企业缺少联系沟通平台等因素,直接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今,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问题的凸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方面,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将使其家庭失去经济支柱,极易致贫返贫,还会引发偷窃、抢劫等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另一方面,招工难使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特别是县域企业的用工需求若不能及时满足,将直接影响招商引资工作的成效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转移带来就业新机遇
当前,沿海地区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正向中西部地区迅速转移。石城县在承接产业的同时,着力创新工作方法,从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援助等方面入手,做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铺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高速路”。
创新培训方式。为满足沿海转移企业的需求,该县积极做好承接工作,全面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普查,并通过发放宣传单、举办工企见面会等方式,动员劳动者参训学技。同时,该县构建企业培训基地、县培训中心、乡培训站、村培训点“四位一体”培训网络,并充分考虑企业与劳动者双方需求,探索出了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的“送技上门”培训新方式。采取培训基地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办法,企业根据自身的用工需求编制培训课程、聘请培训教师、提供培训设备,政府则负责组织人员参训,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在农户厅堂、社区活动中心、祠堂等场所设立临时培训点,将企业和劳动者需要的技能送到农户的家门口。该县还着力深化技能资格认证及职业介绍工作,定期组织参训学员参加考核,向考核合格者颁发《初级资格证书》,并采取定向输送、现场招聘等形式,引导培训合格者进本地企业务工,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工人与企业有效对接。目前,该县已有卡名淇、大丰手套、利佳雨具等12家企业参与“送技下乡”活动,先后开展制鞋、制衣、针织等技术培训60余批次,培训验收合格1.3万人,其中2700余人实现本地非农就业,企业用工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创新困难群体就业方式。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契机,该县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着力把好公益性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及创业扶持三道关口,多渠道、全方位做好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4050人员、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下发了《关于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管理意见》,严格规定现有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条件和对象,并把公益性岗位开发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奖励等手段,鼓励私营企业安置困难群体就业。
乘势而上拓展就业路
近两年来,沿海产业转移让石城县尝到了甜头,有效缓解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但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黄衍平认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任务依然很重,当前要密切关注沿海产业转移相关情况,乘势而上,从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
——加强培训能力建设。目前,该县培训师资、场地、设备、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与沿海企业入驻后快速增长的培训需求和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机械操作、旅游餐饮服务等项目的培训师资极度匮乏。因此,要进一步走好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这两步棋,着力提升培训的能力和水平。
——拓宽供需信息平台。现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已有一定的交流平台,但缺少常态化、规范化运作,影响力不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县、乡相关单位必须通力合作,继续深化职业介绍工作,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及场所,及时发布企业用工需求,方便劳动者择业就业。
——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当前,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创优服务机制,让沿海地区企业能够进得来,有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加快健全劳动用工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民工工资协商制度,继续改善剩余劳动力就业环境和待遇,促进企业和民工双赢。(赖於艳 廖小斌 曾元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