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定程度上“供大于求”的客观存在,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也得归因于“想用大专生的地方大专生不愿去,本科生要得多的单位本科生想去的少,青睐研究生的单位又不见得能受到研究生的垂青”这样一个怪圈;而“政治面貌、学生干部、获奖情况”等大学生就业时最为介怀的要素,用人单位在选拔时其实并不看重……这是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最新调研《上海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得出的结果。记者就此作了相关采访,并邀请专家提出对策。
关注1
出现大学生“过剩”和“吃不饱”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日前利用用人单位招聘高峰月,走访上海各类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以现场调研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问卷数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12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79份,有效回收率92%。
参与本次调查的所有用人单位普遍对本科生的需求量最大,对研究生的需求最小,大专生居中。“这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学历结构是一致的。今年上海共有14.9万高校毕业生,其中毕业研究生2.6万人、本科毕业生7万人、专科毕业生5.3万人。这也说明从学历角度上讲,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此次调研执行机构、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教授这样分析说。
“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仍然存在供需矛盾,但矛盾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的学历目标与拥有目标学历的大学生的求职目标之间不匹配。”在黄洪基教授看来,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存在一定的需求结构错位???想用大专生的地方大专生不愿去,本科生要得多的单位本科生想去的少,青睐研究生的单位又不见得能受到研究生的垂青。于是,需求结构错位造成大学生“过剩”和“吃不饱”两个倾向。
调查发现,国家机关更希望引进本科学历的人才,事业单位计划招聘研究生的规模高于其他学历的人数之和;而国有企业需要大量的专科生;外资或合资企业欲招聘的本科学历人才数量多于大专生与研究生之和。此外,私营企业也更愿意选用本科生。
【对策1】
本科生在外企民企竞争中占优势
供求关系的平衡不仅是数量上的搭配,更需要达到结构上的契合。总的说来,大专生更容易进到国有企业,研究生更受到事业单位的青睐,而本科生除了在上述两类用人单位分别竞争不过大专生和研究生外,在外企、民企等其他性质单位中都占有优势。大学生如果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正确定位自身。此外,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三类学生对于到民营企业工作的积极性都不高,特别是本科生,仅有0.9%。其实,如今的民营企业越来越规范,而今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也为大学生去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关注2
获奖证书最不被招聘单位看重
一个班上冒出16个班长、大家都得奖学金……眼下,求职简历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力资源部门面对这种时而被“穿帮”的简历哭笑不得。
来自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综合素质、所学专业、实践经验和学历层次依次是用人单位选拔时首要考虑的四大因素,而所谓学生干部、获奖情况、性别及政治面貌则是最不被看重的。“这恐怕与许多学生甚至是家长、老师固有的经验相左,自己长期追求的‘外饰’其实并不投其所好。看来,这也正足以提醒大学生什么才是就业前真正要准备的。”黄洪基教授向记者说道。
综合素质包括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职业发展取向、工作经验等等,这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所有人才时都必然会考虑的要素。
实践经验,被认为大学生必须着力积累的资本之一。有超过53%的已工作大学生感知到“工作经验或社会活动经历”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超过85%的用人单位赞同在招聘时注重大学生是否有同行业的实习经历。“但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强调的是‘同行业’的实习经历,而不是任何社会实践经验都受同等程度重视。”黄洪基提醒道。
调查还显示,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并不看重政治面貌、学生干部、获奖情况等因素,甚至对是否持有技能证书的要求都不是很高,这些均可能与许多学生的经验相左。
与当代大学生同样经历过“考证热”洗礼的用人单位,亦非常了解学生手中证书的拥有情况,所以,证书已经像学历、学位证一样,是常态下必须考察的,而不会在选拔时给学生加分。“但能够证明专业能力的职业证书在求职过程中的分量却越来越重,学生们应该注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
【对策2】
学校应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层出不穷的“面经”、就业指导讲座,反复教给学生的往往只是面临就业机会时该如何出击,要求和动员学生早求职、早签约,以免“初次就业失败”。这方面的就业指导是必须的,但却不是根本的出路。
在竞争中,大学生只注重应聘技巧是不够的,所以要想获得心仪岗位就需要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就业市场上的用人主体把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纳入选拔因素这种行为,仅从关注现实供需角度出发,今后,高校不妨在就业服务和实习时间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愿望,从而促进其就业目标的实现。
关注3
对女生的满意度甚至略高于男生
“我一直想进IT业,工作,证书、计算机成绩都不比男生差,但一个初试机会也没有”;“招聘给女生的感觉是女生要比男生优秀很多企业才要,而男生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干活、好出差’”……“女大学生就业难”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一个通识。但是,此次调研却发现,用人单位初选大学生时,性别因素在15个选拔因素中排在倒数第3位,而在工作满意度测评时,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满意度也达到了7分,甚至还略高于男生。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