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信从2006年开始建设城域网第二平面,用来承载高ARPU值的关键业务,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上海地区的IPTV用户超过了百万户,这与上海电信城域网的特殊架构是密切相关的。”韦乐平表示,“上海电信引入了城域网二平面,这对发展IPTV等新型转型业务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这样全新第二平台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有这个规模。”
上海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不同业务使用不同技术,建设不同的承载平面,除了目前承载公众互联网接入的163网络外,还建设了针对IPTV、NGN、政企客户等业务的承载平面。而韦乐平提到的“第二平面”,就是用来承载以上业务的城域网的总称。“建设多个承载平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即避免了业务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保证重要用户的应用感知,又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不久前刚刚中标了上海电信运营级以太网(以下简称CE)升级项目的H3C运营商技术部部长孙晖向记者表示。
PTN受到质疑
每个层面的不同技术实现方式使得目前城域网呈现出多种技术共存、混合互补的状态。“对于分组化承载网络,可选择的技术包括IP/MPLS、基于SDH的MSTP以及以太网。MPLS技术相对成本比较高,运维的费用比较高,目前比较适合使用在汇聚层,包括核心层。汇聚层以下,在接入层,是不大适合的。而MSTP方式,并不能称之为分组内核的解决方案。”孙晖指出。
为了解决MSTP传输分组数据的问题,业内提出了PTN技术。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同时秉承光传输的高可靠性、可管理性等传统优势。通过2009年底的集采,目前PTN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移动3G回传业务。
但是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业内却对PTN提出了不同的声音。韦乐平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经过测算我们发现,政企客户业务与无线基站共站址的概率只有20%。我们认为,概率只有达到80%以上,才可以让PTN同时承载这两种业务。而且现在的PTN技术标准还不成熟,需要增加三层的技术才能承载政企客户业务。因此,我个人并不看好未来PTN的发展。”
孙晖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PTN不能包打天下,尽管能够很好的支持TDM业务,但是对政企客户的支撑不够友好。”
韦乐平告诉记者,中国电信正在寻找一种新的承载网技术,可以作为基站回传、政企客户接入、IPTV等业务的综合承载网。据一位接近中国电信的设备商人士介绍,中国电信将正在研究的这一技术命名为IAN(综合接入节点设备),它结合了MPLS-TP(PTN的主要技术标准)和IP/MPLS的功能,即保持了数据设备的灵活、开放特性,又继承了PTN的端到端业务配置、管理、监控,并具备时钟/时间解决方案。但该人士同时指出,该技术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其综合承载的能力如何还不是很清晰。
上海电信从2006年开始建设城域网第二平面,用来承载高ARPU值的关键业务,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上海地区的IPTV用户超过了百万户,这与上海电信城域网的特殊架构是密切相关的。”韦乐平表示,“上海电信引入了城域网二平面,这对发展IPTV等新型转型业务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这样全新第二平台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有这个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