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中国通信网 |
时间:2010-08-11 |
信息来源:人民网 |
我们最容易和两类东西联系在一起:一个是节目,也就是具有一定意义、可以远距离连续播放或者接收的有声电子活动图像;另一个是电视机,也就是可以远距离连续接收电视节目的技术装置或者设备。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现的丰富多彩的影像技术强烈地显示,没有电视机的视觉时代——也就是无“机”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一、视觉媒体的六次分化
新闻传播学上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大范围、大规模承载和传播信息的物理性工具。依据人类摄取信息的器官途径,媒介主要分两大类:视觉媒介和听觉媒介。听觉媒介主要指广播电台或收音机,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视觉媒体则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种类也比听觉媒介丰富得多。广义的视觉媒体包括以文字符号为主、线性承传信息的阅读性媒体,如书籍、报纸、杂志等。狭义的视觉媒体仅指以图像符号为主、非线性承传信息的观赏性媒体,如图画、照片、电视等。
在人类的传播史上,狭义的视觉媒体经历过至少六次大规模的技术分化:
第一次是照片与图画的分化(1926年)。大量的考古事实证明,图画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等长,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存在,但照片的历史至今不到两百年。1826年,法国发明家尼普瑟(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1765-1833)在他的家中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这张照片虽然比较简陋,却标志着人类历史上视觉媒体的第一次分化。
第二次是幻灯与照片的分化(1851年)。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一种新的视觉媒体幻灯片正式亮相。幻灯片与图画和照片最大的不同是能产生视觉上的运动效果。幻灯不仅是现代电影的雏形,更标志着视觉媒体的第二次分化。1888年,世界上第一部“活动纸片摄影机” 诞生。
第三次是电影与幻灯的分化(1895年)。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美国的柯达胶片影像洗印技术首次展示。在幻灯技术和胶片洗印技术的推动下,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完成了视觉媒体的第三次分化,并于1900年带着《火车进站》等短片电影参展巴黎世博会,引起巨大轰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有声电影大行其道。
第四次是电视与电影的分化(1928年)。在马可尼无线电报的启示下,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 L. Baird,1888—1946)醉心于利用机械圆盘研究远距离发射和接收图像,并终于在1928年将影片从英国伦敦用无线电波传送到美国纽约。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日本的高柳等科学家的努力下,电视机在德国科学家布劳恩(K. F. Braun)1897年发明的阴极射线管(CRT)的成像原理上逐渐统一定型,从而完成了视觉媒体的第四次分化——电视与电影的分化。1939年,纽约世博会被电视台全程直播。电视媒体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夺去电影的风头,至今还盘踞在所有媒体的霸主席上。
第五次是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电视的分化(2000年)。随着数字技术、3G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电视于2000年前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新媒体电视与传统电视最大的区别是:即时性、互动性和移动性以及海量存储性。携此种种优势,新媒体电视在视觉媒体市场上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电视媒体分庭抗礼的局面。
第六次是有机电视与无机电视的分化(2005年)。不管是传统电视媒体还是新媒体电视,在对信息显示终端设备的依赖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虽然传统电视从笨重的阴极射线管(CRT)成像技术(德国物理学家Kari Ferdinand Braun发明)显示终端,到等离子电视(PDP)、液晶电视(LCD)平板电视终端,技术不断革新,体积不断变得轻薄,包括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在内的新媒体电视也日益变得小巧玲珑,但是,在对信息显示终端的依赖上,两者只有大小轻重和程度之分,并无本质的区别。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由于大量先进的背投技术和超短焦投影技术以及影像拼接融合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得影视媒体对特定物理性显示终端设备的依赖成为历史。在上海世博会上,普通的墙壁、地板、天花板、布幔、线帘、水面、石头、水管甚至空气,都可以成为影像信息显示终端。中国馆将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不但动画化了,而且显示在128米长的墙壁上。 |
|
|
|
|
热门资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