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将桌面会议、会议室会议和融入式远程呈现系统整合到一个单一的企业视频会议平台呢?这是视频通信业界近段时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前不久举行的企业2.0(Enterprise 2.0)以及之前举行的VoiceCon大会上,人们就视频会议系统间的互操作性问题作出大量的探讨,以期达到这三者的统一与互联互通。
随着视频会议产业尾随VoIP市场以SIP技术作为新一代通信标准,视频端的编码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威胁着互操作性,互操作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了。
过去几年来,H.264 AVC(Advanced Video Coding,高级视频编码)取代H.263成为视频会议领域的主导信令协议。H.264 AVC比H.263消耗带宽低,并支持多种视频流,包括电视/广播、DVD和IP视频流等。但是,当一种标准具备很好的互操作性时,并不代表它也利于创新和竞争定位,这导致业界厂商纷纷寻求符合他们“利益”的标准,或者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改变,进行拓展。总之,原有的互操作性被破坏了。
严格来说,这种做法并不总是坏事。实际上,很多改造后的“标准”比原来版本更具优势,比如说对带宽的要求更低。然而,从大局来看,这些改变对那些试图整合旧系统与新系统,试图将非标准或扩展的标准转化为标准时造成了麻烦,阻碍了视频通信的互联互通性。
举例来说,在业界, Radvision、Vidyo以及它们的合作伙伴就采用了不同的标准:H.264 SVC(Scalable Video Coding,扩展视频编码)。同为H.264标准的“变种”,H.264 SVC 允许通过网络传输的高清视频有高延时或大量丢包。宝利通秉持的则是另一种名为H.264 High Profile的标准,具备对带宽的消耗更小的特点。另外还有微软的 RTvideo(包括 RTaudio)。以上这几类标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试图达到在有限的网络上传输更高性能的视频质量。另外据悉,思科/腾博已经开始打算研究H.265(也称 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高效视频编码)。总之,各厂商都想主导视频通信的行业标准。
诸如H.264 SVC、High Profile等标准与H.264 AVC集成需要一个叫住网关(gateway)的设备,这是一笔“额外”的开销,虽然这些标准能够到来一些好处,比如节约带宽支出等。因此,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就摆在了消费者的面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到底选哪一个?
不管怎样,视频通信标准之争已经开启,接下来的日子这一争夺必将加剧。一旦视频通信陷入“圈地运动”,价格战将不可回避。短期来说,低价格有助于市场推广和普及,但放眼望之祸福如何,还得静观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