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多,合适的工作真难找。”这是记者近日在参加我市2010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时听到求职者说得最多的话。我市2010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于2月26日结束。在为期两天的大会上,320余家招聘单位提供了各类就业岗位5000余个,吸引了近万人次入会求职,大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
而求职场面火爆的背后,是一道亟待破解的大学生就业难题。
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从1999年开始,我国启动了高校大扩招政策,高校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入学人数和毕业生数迅速增加。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仅为115万,到2009年达到611万,而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更是达到630万。
“我国目前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这当然会表现出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平顶山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周宝西说。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导致大学生相对不那么“吃香”了。
“用人单位用工制度不合理也是一个因素。”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说,在日常检查和接到的投诉中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不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交“三金”,各种福利也没有,薪水也较低。有的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只顾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和长期发展的规划,使员工没有归属感和“奔头”。这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员工和用人单位都比较浮躁,导致一方面员工“跳槽”频繁,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愿为员工交纳“三金”和签订合同。
“从多年来招聘会求职者投送的简历情况看,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方面的要求。”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国军说,同时,部分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有误区,太计较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
破解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策层面很重要,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规定,正在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在内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我市在税收、小额贷款等方面都给予扶持。”市人事局教育科负责人赵鹏飞说,我们正在畅通就业渠道,定期组织人才招聘会,积极开发和利用好网上人才招聘。“目前,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普遍信赖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办的招聘会,市人才交流中心正在利用这一优势,办好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提供更多、更快、更真实的就业信息。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管理,规范人才市场的运作,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余西威说,高校也应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技能,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高等教育投资也是风险投资”。3月1日,家住市区光明路的臧花丽说,她的女儿当时走了艺术类道路,没毕业就已经受到多家用人单位青睐,现在工作很好。她说,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实干精神,交了高额的学费未必能得到高收入的职业。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进入大学时的所谓热门专业,在4年后可能就不热门了。每个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必须有风险意识,读大学的投入与回报不一定成正比;每个学生的职业选择必须有竞争意识,而竞争求胜的根本在于个人的综合实力。
“要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值。”市人才交流中心有关负责人曲佳伟说,目前大学生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择业意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错位。期望值过高,既可能产生择业的挫折感,又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因而,指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值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职业期望值就是要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