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工作的"短腿",加剧了以下问题:毕业生不了解自身能力与特点,被动盲目地降低工作期望值,对用人单位和岗位缺乏冷静的考察分析,签订协议过于轻率,就业后心理落差太大,很快毁约和频繁跳槽,迟迟不能就业……
高校就业办功能被弱化
“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惟一接触,是找到工作后办理档案和迁户口手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毕业生日前对记者说。作为大学生“娘家”的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能否给毕业生们带来温暖的扶助?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得知,目前的就业办大多只停留在就业“派发”状态,真正的指导工作比较少。“据我了解,目前组织招聘会是多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做得比较多的工作。”山东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杜言敏表示,在部分综合性高校,就业指导办还能较好地组织或聘请
专业机构、人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的能力辅导和心理辅导,比如山东大学就业办就跟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一起,组织常规性的相关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多数高职、技工类高校,就业办职能甚至被弱化了。”
期待“娘家”是“心灵港湾”
多数高校毕业生对这个“娘家”也不太认可。一所工科院校的大四毕业生吕晓宁告诉记者:“记得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举办过一些求职讲座,参加过一次收获不大。我们期望就业办多公布些信息,多组织企业来学校招人。”
更甚者,一些学校甚至在距离毕业还有几个月的时候,就早早地催促毕业生把户口和档案转走,这对于处在考研复习、求职就业焦虑漩涡中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也让莘莘学子们对这个“娘家”倍感失望和寒心。
而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45.6% 的人为应届毕业生, 30% 的人已工作,24.8% 的人为大学在读)也显示,62% 的人没有接受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63.7% 的人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
杜言敏指出,“ 招生与就业,一进一出,是把握高校命脉的重要部门。就业办,在当下它的作用尤其重要,它应当成为学生们‘温暖的心灵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