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就业难,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被亮“红灯”
今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日前发布,对11个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3年居高的专业亮起了“红灯”,并建议政府和高校应对这些专业进行减招。
让公众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专业大部分都是目前报考火热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
其他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有:临床医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
该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会计、音乐表演、中医等11个热门专业,已经连续3年出现就业难。
这份针对大学生就业率的调查,选取大学生毕业半年后为调查起点,失业率数据中扣除了考研、留学的比例。
综合2年的数据,以及2009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调查方得到了令人咋舌的结果。
2008届毕业生与2007届毕业生相比,失业最多的排在前10名的专业绝大部分是相同的:本科专业有8个,高职高专有7个。连续两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排在前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中。其中中医学和运动训练连续两年都在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之中。
失业率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例如哲学专业,其就业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但其本来招生数量就少,对失业问题的影响并不大。因此,调查组还对各专业的失业人数,即失业量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失业量最多的排在前10名的专业,普遍是招生人数多、近年来报考火热的一些专业。其中,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
供大于求是导致失业人数高升的主要原因。据了解,诸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这类专业在行内被称为“具有普适性”的专业,几乎国内高校都“必设”了类似的专业,一所普通的万人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就在400~600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本科、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的招生结构基本固定,在此前提下,专业的就业和失业状况具有一定的惯性,如果不对其做出强制性调控,出现根本性扭转的可能性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