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中国通信网 |
时间:2009-11-05 |
信息来源:网络 |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多万人,加上大量往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其吸纳高层次人才就业的能力和空间有限,特别是2008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2009年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增长不足,甚至还有减少之势,难以满足人数大幅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因此,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0月29日,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中关村人才市场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正式对外发布。报告包括海淀区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情况、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评价分析、从用人单位需求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水平比较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比较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差异分析以及相关政策建议等八大部分。报告特别深入研究分析了公众普遍关注的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优劣势、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等。 直接就业是主要方向 调查显示,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3.38%,仍然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其次,选择再深造的毕业生也占了相当比重,其中在国内读研的有25.12%,出国学习的有8.58%。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刚实现就业后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说明金融危机后毕业生调整工作预期,更加珍惜和务实地看待工作机会。而参加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占28.00%;其次是通过专业的求职网站,占22.75%。 在就业期望方面,大中城市依然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仍然是毕业生期望的主要就业单位,100-1000人左右适中规模的企业更受毕业生青睐,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左右,毕业生就业选择用人单位时既注重长远发展考虑,又重视现实劳动回报,“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激励机制”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最关注的方面,分别占22.03%和18.18%。 在就业前的准备上,大学生普遍开始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经历,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就业能力,同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成长空间大是最大优势 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在于“学习愿望强”和“成长空间较大”,这是毕业生、企业及高校共同认可的大学生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最大优势之所在。而大学生自认的“吃苦耐劳”精神与企业和高校的认可度不一致,大学生、高校教师与企业对大学生是否“更适合工作需要”的认知不一。 在劣势方面,“经验不足”和“实践动手能力差”是毕业生、企业及高校共同认可的大学生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最大问题之所在,大学生对“责任心较差”和“不能吃苦耐劳”问题的认识没有企业和高校的深刻,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认识较高,这与企业以及大学生的认识有区别。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和短期原因分析,应届高校毕业生、企业和高校三类问卷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从短期来看,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始于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企业降低了用人需求”。 人力资本体现重要价值 报告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因素分析显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两大因素。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说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价值;而“社会资本”,占32.02%,同样作为重要的资源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 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表明,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上,应届高校毕业生、企业和高校都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就业的重要性和帮助,对提供见习机会和支持实习实践的就业政策比较欢迎。此外,大学生和高校更为看重“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的就业政策,而企业则更多关注“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这反映了不同主体在就业问题上的利益诉求。 “责任感”是就业能力要素 分析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差异,报告显示,企业和高校均认为“责任感”是最重要的就业能力要素,学生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自信心”。企业、高校和学生在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上看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一些态度类要素;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不重要的能力要素上看法也相似,主要是操作类和知识类的能力要素。 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认知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报告表明,实习经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差异的影响,实习时间长度不一样的学生对“职业素养”和“意志品质”的重要性评价不一样,实习时间的长短影响企业和学生对就业能力重要性看法的差异大小。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大小影响学生和企业间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严谨的校风学风、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规范的实习制度和有效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减少学生与企业在就业能力认知上的差异。 |
|
|
|
|
热门资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