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调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而贫困大学生作为这个群体中更加特殊的一个小群体,他们的就业情况也值得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当前社会的 “选材”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再由于人才市场出现了相对的人才过剩,随之而来的就是 “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逐步渗透,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
那么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否验证了 “马太效应”,让学校里的弱势群体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也成为弱势或者更弱势的群体呢?日前,本报法律事务中心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针对此问题进行专门调查,通过NetTouch网络调查系统,调查了1050位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的大学毕业生。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既成事实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人选择就业 “容易”这一选项。67.6%的受访者认为就业有困难,其中25.7%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很困难。值得欣慰的是,28.6%的受访者认为如果降低要求,还是能找到工作。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非常大,近七成贫困学生已经把就业看作是一项有难度的事情。抱乐观态度的人比例很低,尚不足三成。
(1)男女贫困大学生处境类似,基本差异不大。
从调查结果看,面对就业,贫困大学生并无较大性别差异。男生认为就业 “很困难”的比例略微高于女生4个百分点,而女生认为就业 “比较困难”的比例高出男生3个百分点 。
我们认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男生和女生都是同样的窘困。
(2)重点院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堪忧,其他院校形势更严峻。
在调查中,来自211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比例超过60%,但认为就业不困难的比例也接近10%,情况相对于其他院校要好得多。
高职专科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差,认为就业困难的比例超过70%,而且认为 “降低要求应该能找到工作”的比例不到30%,对这部分贫困大学生而言,当初上学时学校品牌与学费已经没有多少 “性价比”,如今就业难对他们的贫困而言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经济条件差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
在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时都面临哪些困难时,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家庭 “经济条件差,就业费用高,难以承受求职成本”,其次是认为 “没有关系网,缺乏获知更多就业机会的渠道”。这个结果反映出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和社会资本缺乏的现实情况。这个调查结果也证实,贫困大学生经济条件差的客观原因直接影响到就业, “马太效应”在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已经显现。
(1)求职成本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
调查结果显示,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对就业的影响已经凸显。有32.3%的受访者认为影响非常大,54.29%的受访者认为影响比较大,只有不到2%的受访者认为影响不大,同时没有任何一个受访者认为是没有影响的。由此可见,在贫困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他们除了承担基本生活的压力,承担就业难的压力,还要承担为就业付出更多真金白银的经济压力。
而且,家庭经济情况被贫困大学生公认为是可以直接影响就业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总体而言,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 “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到就业”,来自小城镇的贫困大学生认同这个说法的比例甚至高达95%。
(2)渴望高收入是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的愿望。
当调查问及 “家里的经济情况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时,62.9%的受访者表示, “因家庭贫困,渴望获得高收入”,其次表示“为照顾家里,需要就近就业”。真正存在 “自卑心理,不愿去尝试与追求”的约22%。
(3)面对就业难,贫困大学生从寻找自身原因入手。
贫困大学生接受就业结果的时候,更多从自身找原因,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就业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自身的综合素质”,次之则是 “家庭的社会关系”,有接近60%的受访者认同这个观点。
多数贫困生希望得到政府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受访者提到,在面临就业困难时,最希望获得来自政府的援助,其次是获得学校的帮助与支持,排在第三位的则是同学的帮助 。这后面隐含着耐人寻味的意义,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难时,首先能够依托或者说更为信任的对象还是政府。
如今的就业已经成为一种信息搜寻过程,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意味着大学生能够有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在问及 “需要政府和学校提供哪些就业帮助”时,受访者提到最多的是希望政府和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其次是政府的优惠就业政策。日前,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鼓励的大学生创业并没有受到贫困大学生的极力追捧,仅有23.8%的受访者提到了需要“创业培训及创业政策”,可以说创业对他们而言,比就业更难 。因此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就业岗位才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最直接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