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沈阳市人事局局长冯连旗这样形容沈阳地区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2009年沈阳地区高校毕业生总人数94305人,已就业人数75846人,其中灵活就业人数1599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的17%。
"人数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刘军博士
这样概括灵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灵活就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8月25日,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举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人才交流会,来自沈阳地区的40多位高校毕业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灵活就业,正在成为大学生们实现人生价值与梦想的全新选择。
"我的工作我做主,自己寻找客户,自己承担风险、享受快乐。"家在沈阳的李杭达这样描述他现在的生活。
4年前,从南方一家知名大学的法学院毕业后,李杭达到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实习了半年。最终,他没有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现在,几经打拼的他在经营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拥有5家实体店。
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的方式而获得职业,没有明确的签约单位,但也没有待在家中依靠父母,而是在人才市场上选择"游击战"或"漂泊",通过个体企业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远程就业、自主创业等用工形式获得收人——像李杭达这样奋斗的大学毕业生,都属于灵活就业者。
近5年,沈阳市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2005年只有2000余人,到2008年已经突破万人大关。调查显示,在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超过55%集中在策划类岗位、设计类岗位和应用技术类,其创意性、知识性和技术性组成了该类岗位从业人员的主要特点。
有关人士断言,大学生作为灵活就业的主体,其发展必将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
寻求保障——雨点和雷声如何一边大?
随着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多,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也开始为人注意。专家认为,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的"灵活就业族",静待着更多、更有效的保障与扶持。
"社会保险?"8月25日的交流会上,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的回答:"没多想,也不是很了解。"
"要‘灵活’,也要‘稳定’。"刘军博士指出,"不了解",并不意味着推出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必要;大学生灵活就业在今后将会越来越普遍,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要改变传统的仅以正规就业人群为社会保障实施对象的观念;要在制度上平等对待,把灵活就业作为补充固定就业的框架设计来安排;在感情上平等对待,对灵活就业采取扶植、拉动的措施,推动灵活就业有序合理健康发展。"冯连旗认为。
据了解,今年以来,沈阳先后出台《关于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规定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岗位享受社保补贴优惠政策。
"当然,这些政策只是个开始。"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后将会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着手研究和解决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险覆盖面问题。
"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如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社会保障、就业观念等),必将推动更多的大学生走向灵活就业。"专家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