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IT终端产品价格受代工涨价影响将全面上涨。对于十年来都是处于“降价不止”的IT产品,是否真会全面“止跌反弹”?其上涨的成本是否会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2008年5月,仁宝总经理陈瑞聪、广达总经理梁次震、英业达总经理李诗钦、纬创董事长林宪铭,这些多年来在争夺客户与订单中竞争惨烈、捉对厮杀的代工大佬,牵手走在一起,发出了一个相同的声音??涨价。
这个声音最先由广达喊出,仁宝总经理陈瑞聪表示,第二季度难再消化生产成本压力,正与OEM客户协调代工价格调涨方案,若客户不答应,其2008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将缩减。
据中国台湾业内人士透露,目前ODM厂决定对每台笔记本涨价约20美元,据称已谈妥的包括东芝、宏?、惠普、联想等PC厂商,至于戴尔则挟“老大心态”抗涨。
此时,涨价呼声已在中国台湾电子代工业中引起了一连串产业效应。两大碟机厂商建兴电子、广明表示,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起调高光驱和影碟机代工价格,涨幅为3%-10%。
主板代工厂商亦不甘落后,精英、富士康、和硕等主板代工厂指出,6月起将根据产品型号的不同将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紧随其后的,是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将提高芯片代工的价格5%至10%。声音未落,台湾另一家半导体代工大厂UMC联电也跟进了“涨价”风。
隔海望去,整个台湾电子代工业集体念起了“涨价经”,且声势越来越浩大,看不到停歇的迹象。最新的消息显示,封装测试大厂日月光、硅品等将跟随涨价风潮。
成本逼迫代工上涨?
据记者了解,电子代工厂集体涨价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原料普遍上涨,二是劳动力成本攀升,导致了总成本的上涨。其中,原材料上涨几乎成了所有代工厂的说词。
“一般来说,在代工厂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只占总成本的3%-4%,来自财税方面的成本约占10%,而生产设备和原料成本最重要,占了80%。”伟创力采购总裁何一勤介绍说。目前,伟创力是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厂。
据悉,原材料的采购分为几大块,一为半导体之类心脏部件,二是被动元件如电阻、电容,三是机构外壳,包装材料、五金、模具、金属等。“这些原材料大多在国外进行采购。”
根据代工业界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金属、塑料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增长,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围。以碟机为例,目前锡、铁等金属材料比去年下半年涨价高达30%-40%、电源供应器和其他材料涨了25%,主轴马达等关键零部件涨了10%-15%。
与此同时,电子终端产品价格却一路下跌,双重压榨下,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代工厂迫切需要将自己的高消耗转移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多年来,尽管电子产品上万种类零组件价格时有涨跌,但以低价和规模经济取胜的ODM厂却永远只有被客户杀价的份,为了守住客户代工厂唯有咬牙苦撑。“再也撑不下去了,再不涨的话,代工厂财报绝对会看到赤字!” 英业达总经理李诗钦说。200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英业达首季亏损高达5.76亿元台币(约1.4亿元人民币)。
某种程度上,这是代工厂无序恶意竞争的恶果。以最先念出“涨价经”的广达为例,2007年,广达前总经理王振华离任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取得惠普2008年下半年出货的主力订单,但随即有消息从广达传出,由于报价实在太低,将会让广达今年下半年财报很难看。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代工领域,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代工厂的利润也不得不受到挤压。如今,笔记本代工的毛利率为4%左右。业界人士表示,由此看来,集体涨价将成为台湾电子代工业增加利润的有效“杀手锏”。
过去,一些厂商也曾提出过涨价要求,却始终不能成功说服客户。“这一次,行业涨价或许已成定局,因为不仅仅是笔记本,芯片、面板、电池等组建生产商都传递了同样信息。”中国台湾资策会分析师陈维说。
在代工厂看来,集体涨价的好处是,一是引起产业连锁涨价反应,又不会流失其订单。某种程度上看,此次集体涨价,可谓中国台湾代工厂的一个集体“阴谋”。
尽管各家厂商对代工厂涨价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会影响到目前的终端消费市场。另外,记者也了解到,不少笔记本厂商在采购方面订单的周期都是至少半年,即使台湾笔记本代工厂涨价,半年内也不会影响到市场上的产品。
同时,几乎所有PC厂商都对记者表示,目前自己是与供应商共同承担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但是否会直接影响零售价格还要看市场竞争状况。
终端产品价格暂难上涨
今年4月,在英特尔上海IDF会议上,一位来自台湾的主办业主对记者感叹:“在资源严缺的今天,什么东西每天都在涨价,就只有电子产品每天在降价,涨个1-2美元大家就不买了。”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上游的价格已经有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影响到终端电子产品的价格。无论是碟机,还是手机,市场都呈平稳趋势。
对于业界最为关心的笔记本终端价格,记者走访了北京的电子产品市场,并没有发现笔记本的价格有上扬的迹象。“暑促马上要启动了,现在价格只会降不会涨。”宏图三胞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如果笔记本终端涨价,对市场来说将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目前电脑产品是否好卖,价格因素太重要了,大家都在互相杀价,谁敢贸然明目张胆地提价?即使上游代工涨价,厂商只能靠自己克服,或者想更好的办法来对付。”中关村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从以往的经验看来,由于电脑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厂商很可能会用灵活的市场运作来“变相涨价”,比如推出新型号,通过减配置、调整价格;大幅调整高端产品的价格、弥补中低端产品的成本压力;减少促销、减少低利润产品的出货、主力推销高利润的产品等。
而从芯片市场来看,代工的涨价也难以影响到终端价格。本报资深硬件评测编辑吴锟指出,从芯片的成本上来看,主要在于前期的研发费用和制造的设备、厂房费用。而这些费用加起来远远低于芯片在市场上的最终售价。
这意味着,台积电涨价的那部分将就NVIDIA、AMD等厂商承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可能性很小。
电脑报观点
代工涨价将洗牌品牌厂商
对于IT产品来说,所设涨价的相关原材料,在总体成本上的比例并不大。比如笔记本成本的除了涨价的模具外,其它处理器,硬盘、显卡的价格才是主要原因,而这些硬件的价格,随着技术的成熟,会一直是呈现下降趋势,这也是,电子产品为何一直在降价的主要原因。
因此,目前价格战、促销战仍是杀红了眼的各大厂商争夺市场的一个有力法宝。除非整个笔记本市场集体涨价,某个笔记本厂商单独涨价,必然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进而影响其销量。不过,尽管成本上涨,各大笔记本厂商也不会不敢贸然提价,但不排除各大厂商通过推出新机型制定较高新价格来变相提价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由于IT利润越来越薄,降价生意都不好做,就更别提涨价了,在成本上涨的压力下,部分二三线品牌可能难于维持目前经营状况,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这是因为,在代工涨价而市场涨价无望双重压力下,以价格优势生存的二三线品牌利润将再度压缩,无疑是一个重创。是承担这轮涨价的成本,还是把损失转移给消费者,这恐怕是个两难的问题。
不过,尽管国内一线厂商为保住市场份额亦不会主动涨价,倘若国外品牌率先涨价,则极可能产生大量厂商跟进的连锁反应。如何在成本压力上涨情况下,找到一个两厢权益的方法成为笔记本厂商急需考虑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对其它遭受代工涨价的电子产业来说,同样是需要的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