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人们“保8”的信心。就在专家热议“中国经济走出底部”、“经济刺激政策初见成效”之际,对于经济增长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外贸情况,大多数专家都鲜有乐观情绪。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进出口4287.4亿美元,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4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同期,全国实际吸收外资217.8亿美元,同比下降20.6%,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554家,同比下降34.5%。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我国吸收外资出现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持续下降。
尽管相对于1、2月份进出口数据,3月份相关指标已有好转迹象,但是否能据此判定整体外贸形势发生改观,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外部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无疑将令经济复苏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根据WTO发布的《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为二战以来最大跌幅。对于我国这样的外向型经济体来说,除非外部需求有所恢复,否则外贸走势很难发生逆转。然而,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何时走出低谷尚难以判定,加之全球贸易可能出现的结构性调整以及国际市场价格的不甚明朗,都会对我国进出口带来不确定性影响。来自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09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33万亿美元,同比下降9.1%,顺差2400亿美元左右,同比下降17.6%。由于外贸顺差减少,今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向拉动作用。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刘能华也认为,欧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尚未恢复,经济可能再次下探寻底,大陆企业“出口转内销”的策略和外资企业收缩在华生产线,都将导致中国出口将延续负增长的态势。
不过,在诸多不利影响中,仍有积极因素存在,并且已经在3月份数据的回暖迹象中有所反映,主要体现在:外贸同比降幅趋缓,而环比均表现为大幅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和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扩大内需政策效果初显,进口值企稳反弹;此外,我国与三大贸易伙伴贸易环比大幅增长。对此,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陈长缨分析认为,出口出现改善主要是国内外贸政策调整开始发挥作用。包括连续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重新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禁止类目录、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稳定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出口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导致价格竞争力有所提高,对出口改善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此外,全球经济下滑、收入减少导致全球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国际市场对我国物美价廉出口产品需求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而从进口方面看,刘能华的看法更为乐观。他认为,随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产业振兴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进口有望降幅放缓,并早于出口企稳回升。因此,从今后一段时间影响我国外贸走势的各种因素看,政策因素将在稳定出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内需不断改善,对进口也会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和种种不确定性因素,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向是在拉动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稳定外贸进出口”。换言之,就是通过政策调整,防止出口进一步下滑。对此,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充分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和信贷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支持,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力度,适当增加重要能源、短缺原材料、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进口,以及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对于外贸数据中吸收外资的连续下降,按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的解释,一方面,全球跨国投资在2008至2009年都会出现下滑,这是一个基本背景;部分国家为了振兴本国的经济,制定了一些产业回归政策,将给下一步吸收外资带来影响;另外,国际竞争加剧也会影响到我国吸收外资的规模。“但是,中国最重要的特点是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庞大的市场规模,有比较好的消费增长,这都会给来华投资的外资企业以正面的信心”。姚坚表示,稳定和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对于我国克服当前困难、稳定出口、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占全国企业总数约3%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9.7%,缴纳税收占全国的21%,进出口额占55%,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约11%。实际上,从已公布数据看,前3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降幅正在呈缩窄趋势,3月份当月实际使用外资84亿美元,是去年10月份以来的最大规模;同时,制造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医药等制造业利用外资均有所增长。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的政策措施,以及国民经济和国内消费的持续增长,对于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将发挥重要作用,预计今年吸收外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对此无需过于担心。不过,陈长缨提醒说,危机可能会导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新的结构性变化,跨国公司在投资产业选择、投资方式、投资区域布局等方面有可能进行重新调整,并对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和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产生影响。“这些结构性变化不但对我国短期外贸有影响,而且对中长期外贸影响更大,我国长期形成的外贸增长模式可能因外部冲击影响而进行深刻调整”。他认为,我国应该抓住机会,调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引进欧美企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投资,增加我国外国直接投资中实体投资比重;另一方面,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同时,稳定在华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保证外资企业出口不会出现过大的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