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4月16日消息 即将大学毕业的祖立国最近有些“求职疲劳”。
从去年底开始找工作以来,平均每周“挤”两场招聘会,已经“挤”了近20场,投出简历100多份,但至今收到的回复只有寥寥几张。
几天前的一个周末,祖立国走进设在上海虹口足球场的一场招聘会,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信息让他看着挺眼熟。这家企业十多天前曾在另一场招聘会上收过他的简历。招聘人员认出了他,“友善”地悄悄提醒说:“别投了,最近我们参加了5场,岗位是重复发布的,但具体招不招人还没定呢。”
眼下,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各界正积极采取措施为他们牵线搭桥。然而,在不少招聘会上,却有一些企业拿着虚设的岗位信息“招而不聘”,徒耗着大学生们的奔忙。
信息现“迷雾”,岗位带“水分”
祖立国是今年上海应届毕业生大军中的一员。民办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履历普通的他深感找工作的艰难不易。但这位自称“招聘会跑得最勤”的大学生,在忙活了几个月后渐渐发现,求职不成的原因似乎不光是“能力不够强”这么简单。
“跑过的招聘会越多,眼熟的企业也就见得越多,有的企业重复参加,我碰见了好几次,都跟招聘人员混‘熟’了。”祖立国说,“但我一直觉得奇怪,有的企业每次能带回上百份简历,过了两三个月,发布的岗位还是一个没少,难道到现在还没招到一个人吗?”
心存疑惑的大学生并非少数。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应届生郁涛威说:“招聘会上有一家公司,系里所有同学都去投了,算上其他学校的日语专业学生,估计他们收到的简历能有几百、上千份了,但大家等到现在,还没有一人收到过回复。”
企业到底招不招人?在最近几场招聘会上,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询问企业的招聘人员,一些人的回答相似而耐人寻味:“招多少人?呃……我们肯定会招……什么时候招?等我们通知吧!”而在一家参加过多场招聘会的企业摊位前,记者问起目前招聘具体进行到哪一步时,招聘人员摆摆手说:“不清楚,我只负责收简历。”
记者采访发现,迫于今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毕业生都选择到招聘会“海投”简历以争取更多的面试机会。但让不少学生感到“迷雾重重”的是,部分企业到处收简历,却迟迟不发面试通知,招聘信息成了某种意义的“作秀”。
上海大学金融系应届生黄柯钧说:“学校主办的招聘会还行,但也有企业是‘水’的。至于外面的招聘会,我绝对不会再去了,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跑”得多了,一些求职者也有了经验。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系应届生刘汀屿说:“有的企业‘水分’很大,岗位待遇写得花好稻好,根本就不可信。还有一些说‘只招一人’的企业,我们都知道言下之意就是不招人。”郁涛威说:“有的企业收简历时,根本不作筛选,一场招聘会就抱回几百份简历,根本看不过来,也就不可能发面试通知。这样的企业肯定是在‘作秀’。”
企业为何发布“虚设的岗位”
既然不急着招人,甚至根本没打算招人,这些企业又为何要发布岗位佯装招聘呢?
记者调查发现,打量各类大学生招聘会,虚设岗位的情形可大致归纳为四类,而背后的意图也各不相同。
一是借招聘之名做宣传、打广告。
上海一家小型商贸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对记者透露,参加招聘会是中小企业“做宣传”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她说,参加招聘会支出只不过是一笔摊位费,而上海一些周末大型招聘会的摊位费为600元左右,最贵的上海万人体育馆也只要1000多元,“招聘会上人流多,在那里挂大幅介绍,发放宣传资料,企业受关注度就能大大提高,顺便也能招几个人才”。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已参加了多场招聘会,重复发布的10个岗位包括物流经理、销售经理等,但她坦言,真正要招用的远没有这么多。此外,不少企业还会付钱给一些商业性网站,通过发招聘信息等形式打广告,网站受利益驱使,就会重复发布甚至“虚构”这类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