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间。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IT大学生虽找到了工作,但并没虚度光阴,他们选择到IT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充电。此外,很多工作尚无着落的准毕业生们也忙碌地穿梭在各类培训机构,寻求自我突破。那么,就业过渡期,学子们要不要充电?该怎么充电?记者进行了专门采访。
职业投资填充过渡期
小陈是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成绩优秀,1月中旬就在大连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但是随后的寒假小陈并没有放松,而是到一家IT培训学校进行再学习。他告诉记者:“虽然工作找到了,但是咨询了不少已经工作的学长,他们告诉我们学校所学的东西,在实际运用中还是缺乏一定的联系,为了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最好能提前充充电。 ”据小陈介绍,他的不少同学都选择了这样的培训,“因为现在IT专业的毕业生在不断增加,大家所学很类似,要想在竞争中真正胜出,就必须提前进行职业投资。 ”
“学士后”培训正风靡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上海等地,一股“学士后”培训风潮正在流行。所谓“学士后”,是指大学生从毕业至工作前这一时间段。由于在学校的学习成果无法跨越就业门槛,不少IT专业的“学士后”人群调整了策略——从求职“战场”转向IT职业培训课堂。
一位培训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之所以在IT学子中流行培训风潮,主要还是因为当前不少正规的培训机构在培训项目上更注重就业的实用性,“我们设置的科目大多是针对目前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很多培训学校都同企业有联系,所以更清楚当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在工作中该如何去干”。
理念更新增大就业机遇
随着移动通讯软件工程师、游戏人才等走俏,高薪已经是不少IT学子所向往的,但是高薪就意味着从业者必须精通。
曾在大连工作的崔先生现在是上海一家著名IT企业的部门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培训的兴起,与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人时不再只看学历也有着一定关系。据调查,不少IT企业招聘时,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有职业技能或工作经验的人。
以移动通讯软件工程师为例,它将是当前IT 人才需求的一大热点。据有关消息报道,当前国内的移动通信软件人才缺口约为30万左右,而传统的软件工程师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迹象。随着通信产业与计算机、有线电视形成一个庞大的立体交互式的“三网合一”网络,大学里单一的电子、通信、软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体制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毕业生想进入这个职业,那么必须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才能真正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不少大学生开始放下“高人一等”的架子,到可以学得一技之长的职业技能教育机构“回炉”,提高职业技能,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找工作加油助力。“出现‘学士后’这样一个缓冲带,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应该是一件好事。 ”
记者闫河 实习生丁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