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的出台,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大——
■ 本报记者 张守帅
三分之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出台,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大。自小在成都长大、已是西南财大2009届硕士研究生的陈放,这次就选择了到地震灾区就业。今年7月,她将到安县,在基层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陈放读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班上同学有去外企的,有考公务员的。看着她要去“受苦”了,要好的朋友嘴边时常挂着 “可惜”二字。
“这次到基层去是充满理智的选择。”陈放说,汶川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观,尤其是平武中学和映秀小学学生在西南财大复课,她做灾区学生的“爱心辅导员”,还到绵阳灾区做了一些调研。“人不能仅仅追求收入,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她的这一想法得到父母的支持,在他们眼中,“基层是成长最快的地方,最能磨炼意志和心智,能为将来的作为储备能量”。
基层单位和基层岗位,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像陈放一样,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向了基层。据省教育厅统计,去年,我省大学毕业生26.85万人,到基层就业的达8.01万人。
鼓励多途径去基层就业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据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李孝武介绍,以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国家和省市出台的选调生、“一村一大”、“西部志愿者”、“三扶一支”、“农村特设岗位教师”等人才计划。“2008年,通过这些途径走向基层的不过2万余人,更多的是到基层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四川灾后重建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基层就业岗位。记者从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获悉,就目前签约状况看,金融、轻纺、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语等专业毕业生,签约率较往年有所减少,电气、核工程与技术、水利水电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专业的毕业生,签约率却明显增长。
“我们赴灾区作了人才需求调研,发现医学、建筑、城市规划以及心理卫生等专业,在灾后重建中急需,而教育师资以及水利水电专业,同样存在缺口。”四川大学高级职业指导师刘若冰说,学校一方面鼓励学生到灾区就业,积极与灾区企业对接,保持人才需求信息的畅通;另一面制定措施,对在灾区表现优异的毕业生,在考研和偿还助学贷款上给予倾斜和优惠。
完善细节让人才把根留住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需要解决待遇和出路问题。”刘若冰说,国家对基层就业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而在大学生热衷的公务员考试中,各个岗位对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也越来越普遍,这些都对人才下基层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不过仍有一些环节需要改善。到基层工作,不应该成为就业的跳板,应该让更多的人才把根留住。”她建议基层单位参照当地公务员基本待遇,为大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同时企事业单位要敢于用人,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尤其在录用为当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方面,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 李孝武认为,大学生只有寻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寻找到事业方向和成就感,才可能扎根基层。
刘若冰还建议,政府的一些基层人才项目以及基层企业的用人需求,应多与学校沟通,这样便于学校提前向学生传达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