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IT引领经济转型
- 本报记者 王臻
2010年上海世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金融危机下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否受影响,与迪斯尼的恋爱何时“领证”……这些使上海团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这些举国关注的大事下,上海面临更重要的是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一直以来,上海定位于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但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土地约束日趋紧张、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越来越束缚上海的发展。“如果继续走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的产业之路,显然不符合上海自身的发展需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这样告诉记者。
因此,在一系列调整中,信息产业已经悄悄成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幕后推手。
服务业是突破口
中央对上海提出了“四个着力”、“四个确保”、“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的目标和部署。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上海要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将产业发展重点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显然,信息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和机遇。”邵志清说。
2008年,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信息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长期以来,上海工业和商业发达,服务业一直徘徊在GDP的50%~55%,没有较大突破。现在,上海提出了转型,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人才集聚等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一般占GDP的70~80%,甚至更高,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因此,结合城市特点,上海提出了三、二、一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重点发展服务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和自主创新,创造更为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同发展。
“上海要发展服务经济必须从两端突破: 一端是具有广泛就业带动作用的传统服务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另一端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邵志清表示,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充分利用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分为两步走。
一是生产型服务业,这是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其重点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服务行业,如商务服务、物流服务、集成、解决方案、咨询、设计创意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等。
二是农业服务业。在上海城镇化的过程中,郊区农业也要走现代农业的新路子,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发展农业服务业,应该重点发展与农业紧密相关的服务,例如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与营销、农产品检测、农资连锁经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金融保险等。
两个“对接”
“提高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很重要。因此,上海有几个措施,通过两个‘对接’服务于国家战略。”邵志清介绍。
“例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上海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是有条件的,我们要积极推进。”邵志清介绍,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则是重中之重。
“上海对于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有两个重点,一是国产软件的替换计划,二是工业软件振兴规划。”邵志清认为,如今国产应用软件已经基本到位,但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一体化应用还需要提高,因此,上海将在轨道交通、医疗、政府、教育等诸多领域推进。
同时,上海作为两化融合的试点,将用软件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上海制定了《工业软件振兴规划》,将从研发设计、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介入信息化。“由于制造业太过庞大,我们并不能保证工业软件全面开花,但会围绕上海的重点支柱工业有重点地去做。”
第二个“对接”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有16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上海比较关注是第01号核高基专项和第03号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上海通过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和产业化的进程,提升产业界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上海成立了国产软件产业推进联盟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上海市政府也从财政收入拨款,重点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贷款贴息,给企业添购设备、产品生产线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