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传播新趋势: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信息传播体系。而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令其他媒体望洋兴叹。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闻的竞争开始从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向网络,电视与网络互动已成为大势所趋,也顺应了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潮流。虽然说互联网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电视,正如电视不能取代电影和报纸一样。但怎样将这两种媒介的不同功能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是在新的传播形势和环境下电视媒体所要思考的问题。“小丫跑两会”博客的推出就是顺应了时下网络博客深受网民热捧这种新的传播环境,从传播效果来看,足以说明这种互动很成功,因此,新的传播环境和格局促使电视媒体必须重新审视和考虑电视传播的新的路径和方略。
二、借力传播新手段:目前,被称为“第四媒体”(互联网传播)和“第五媒体”(手机传播)的新兴传播方式已经日趋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上过网的人无不为网上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而叹息,因特网就像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大仓库,此外,网上的信息形态多样,不仅有文字,也有数据、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印刷、广播、电视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集各种媒体的优势于一身。网络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手段,而其中很多功能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具有很多启发作用,电视媒体要巧妙地借助网络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来弥补自己在传播上的不足和缺憾,并形成一个新的传播生态链条,在这个链条中要反复向网络媒体借力,以期达到激活自己的传播体系。今年的“小丫跑两会”博客如果再运用视频直播这个功能的话,这样可以使主持人能够一对多或更多地同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那么,它的传播范围和效果会是无法想象的。目前,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传播方式,出现了邮件、短信、彩信、博客、播客(视频分享)等,如果电视能充分研究不同传播方式的优势和缺点,并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的话,就能真正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培育传播新受众:有资料显示,广播问世后38年才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诞生了14年才有了5000万观众,而因特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到拥有5000万用户只用了4年时间。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向传统媒体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据美国一家研究公司调查,因特网的普及已威胁到了美国的电视业,因为有78%的美国上网家庭把黄金时间泡在因特网上而不是电视节目上。而随着媒体品种的丰富多样,媒体的受众再次被细分,美国一家公司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在2000人中,23%的人少看电视了,20%的人少看杂志了,9%的人少听广播了,11%的人少看报纸了。而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突破1亿,每年电子邮件发送量达500亿封,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当他们开始使用互联网时,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减少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受众的流动,说明了媒体的市场份额正处在重新分配过程之中,其中很多受众目前还处于游移状态,还不可能达到稳定的态势,这就是电视要做的工作,一个是将已经或正在要流失的受众拉回到电视前,一个就是从网络受众中间培育新的收视群体。“小丫跑两会”博客在客观上起到了这个作用,很多以往并不看电视、不关心时政新闻的年轻人也参与到了“两会”话题的讨论中,并通过观看之后的电视节目从中找到所关心的问题继续与小丫沟通。“小丫跑两会”博客受到网民的追捧,说明一点,那就是要想培育新的受众群体,凝聚更多的人气,就要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要把受众当作“媒介消费者”(这一概念是由中央电视台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提出的)。“媒介消费者”这不是一个为了吸引眼球而抛出来的新概念,它是以市场化的眼光重新审视传播环境和受众的。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受众”是指传播者给什么而被传播者被动的接收什么;而“媒介消费者”是指被传播者想要什么而传播者给什么,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电视媒体有了为“媒介消费者”服务的意识,那么就会有针对性地为目标受众群提供所需的“产品”——电视节目,而电视媒体想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就要与时俱进地研究不断变幻的传播环境下被传播者的心理。
四、构建传播新形态:目前在“博客”之外,又新兴了另外一种网络传播形态,就是“播客”。如果说目前的“博客” 的文本形式是平面媒体与网络的嫁接物,那么“播客”就是广播与网络的结合体,“播客”,素有“有声博客”之称,不仅兼容博客的特点,还可以把自己制作或下载的声音片段甚至视频文件上传到网络与他人共享。播客突破原有网络传播的文本形式,而采用声音或者动态画面,使传播形式更趋多元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而是继承和嫁接已有的传播形态,可以预料,如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视频博客——也就是电视与网络的结合体也很快会出现。不管是从文本到音频,还是从音频到视频,这几种网络传播新形态虽然传播的形式各异,但传播的本质和核心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变单向传播为互动传播,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有了这一认识和意识,电视媒体就可以利用目前普遍已实现的技术条件,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其他新兴媒体之间实现更多方式的互动,使多种传播手段互相补充和辅助,这样可以使电视节目资源得已延伸,扩大受众群体,提升了节目影响力,最终的结果是为电视传播提供最有效的支持。这种良性的互动,将构造一种多元的传播形态,并将为电视媒体的传播带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