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目前暂被列为今年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在经过审查之后有望正式发布。提案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通过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失业的思路需要谨慎,因为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未必会带来就业增长。要解决就业问题,在长期战略上要确立以城乡统筹就业为核心的长期产业发展政策;确立以灵活就业为重点的短期扶持政策。(3月2日《证券时报》)
经济增长未必会带来就业增长,可谓是说到了点子上。这些年来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弱点也很明显,就是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也相当严重,一旦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我们的就业状况就跟着感冒。所以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想建立稳定的就业增长模式不能指望外部,还要从经济发展的内生性上寻求动力。
对于中国来说,这个内生性的动力就在于启动内需,而中国内需市场之所以迟迟启动不了,一是在于社会保障机制无法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二是社会分配机制还没有倾向于普通民众,人们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手里没钱什么也谈不上。所以九三学社提出《关于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建议》的提案,此次金融危机迫使我们必须正视长期以来内需不足的深层次矛盾,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以及扎实推进包括养老、医疗卫生、教育在内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当我们的经济在内生性的基础上形成不依赖于外部的良性循环,就业状况才能有根本改善的可能。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把就业的指望都推到国家身上,必须尽一切努力激励个体创业的激情。可是现实是,我们的个体创业始终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6年下降到2505.7万户,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更是只有7年左右,由此引起的对于就业的贡献相对就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软环境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个关键问题,这一问题不能实质性解决,提升就业水平就会大打折扣。(柳五) |